觀點投書:從侯市長千字文的省思看到的迷思

2021-12-21 06:00

? 人氣

新北市長侯友宜18日至公投投票所投票。(資料照,顏麟宇攝)

新北市長侯友宜18日至公投投票所投票。(資料照,顏麟宇攝)

公投結束,四個不同意讓台灣具爭議的政策方向歸於原點。政黨對決的激情雖歸於平靜,然而,盤點雙方各擁護的政治明星卻可能出現態勢上的變化。有許多專家就分析,在綠營中,2024年有意願角逐大位的賴清德副總統與桃園市鄭文燦市長的聲望差距將拉得更大;在藍營中,新北市侯友宜市長的上位之路,恐因其在臉書上發表的千字文的發酵而將變得更為坎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公投結果揭曉後,兩大政黨都說要省思人民的聲音,但這都是場面話,沒有深度,不值一評。我比較有興趣的,是侯市長在投票前發表的千字文,能帶給我們什麼省思。

侯市長在各方逼其對公投議題表態的壓力下,寫出了千字文以明心志。結果這篇文章卻換來同志的炸鍋,與綠營的見縫插針、冷嘲熱諷。何以至此?其實答案就在侯市長自己的千字文中。

侯市長說:「一場從專業、理性、科學出發,大家可以好好去論辯,冷靜思考判斷後,尊重多數民意選擇的公投,曾幾何時變成了填鴨式圈叉題,不能有其他論述?原本該是一個一個議題就事論事,怎麼演變成對人不對事,非友即敵的搞得像選舉一樣,對立、衝突,大家不累嗎?我相信人民都厭煩了,都累了。」

我可以感受到侯市長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心裡一定百味雜陳,對台灣人民錯綜複雜的情緒有一定的體會,更有一種孤臣孽子的心境。但侯市長可曾想過,他的省思,卻也是一種迷思。尤其是他懷抱「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的理想世界是否真能存在現實的政治世界裡,需要更進一步的推敲,否則,侯市長頭破血流的劇情,勢將持續上演。

侯市長文章揭示了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應該有的樣貌,誠如他所說的:「意見領袖的責任,在於為人民去闡明所有的利弊,有執政權力的人更必須去擔起責任,解決隨之而來的問題,而不僅是告訴我們打圈或打叉。」雖然這段話劍指檯面上的人物,從總統、行政院長,一直到各級民意代表。問題是,哪一個做到了?甚至侯市長可曾想過,身為台灣最大地方行政區的首長,難道不是意見領袖嗎?侯市長可曾擔起這個責任,為人民去闡明所有的利弊?侯市長唯一不同的是他沒有告訴民眾要打圈或打叉。他尊重人民自主意志的展現,但在政黨刻意模糊焦點的操弄中,侯市長這個重要的意見領袖雖見亂象,卻由它遍地滋長,而沒有帶領民眾去做如他所言的:將每項公投選項的優缺點反覆咀嚼思考,在內心經過正反合思維交相辯論後,以自由意志去決定他們的答案。

同樣的,對於侯市長的千字文,絕大多數政治人物與民眾不是去解讀文中的善意,而是兀自加上每個人自己的情緒來做偏頗的解讀。藍營中有人解讀為侯市長是「含蓄」地表達他對黨政策的支持,但也有黨員指責說,黨員怎麼可以不用更明確的態度來支持黨的政策。有趣的是綠營人士立刻見縫插針,將他的千字文解讀為「不敢明確表態就是不同意國民黨的立場」,嘲諷侯市長沒有guts(膽量)。一篇文章各自解讀,或是發洩情緒,或是用來刻意誤導民眾,這不就是侯市長文中所指出的亂象嗎?

我有興趣的倒不是侯市長的立場如何,而是他在文中對理念的執著與苦心孤詣的所在是否真能影響這個社會的現況?

我們就拿「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這段話來討論。我相信不管藍、綠陣營或夾在中間的民眾,絕大多數都會同意這句話的義涵。況且這句話也不是侯市長首創,說過這段話的政治人物也如過江之鯽,但這段話可曾起到震聾啟聵的作用?

如果我們認真去思考這篇文章引發的社會回應,有多少人是真正去思考侯市長對台灣社會的憂心這件「事」上?我想絕大多數人在意的卻是侯市長這個「人」對公投議題的立場是否同意。侯市長心裡想的「對事不對人」,是否只是說出一個遙不可及的願景,一個無法落實的迷思?

「對事不對人」這句話,你、我也都不陌生,甚至在與人討論事情時也會常常不經意地說出口。只是大家對這句話的期待經不起考驗,時常落空。

請各位回想一下,當我們與別人約定會面時,對方遲到了三十分鐘,通常我們會這麼想:「這個人真不守時」,馬上為這個「人」貼上一個標籤。但如果情況相反,是我們遲到了三十分鐘,我們會希望對方理解遲到是因為塞車的原因。

我們對別人的「不當」行為,通常會從對方的「人」來解讀,依心理學的說法,叫做內部歸因;但對於自己的「不當」行為,卻會從「事」來解讀,也就是外部歸因。而更有趣的是,當人們在解讀自己及對方「恰當」的行為時,卻常用完全相反的方式。例如,我的考試成績拿到了A+,我會從我的「人」來解讀,那是因為我聰明;但當別人拿到A+的時候呢,我們卻會從「事」來解讀,那是因為他運氣好。這種人性認知上的偏誤,叫做「基本歸因謬誤」以及「自我服務偏誤」。

涉及到人性的偏誤,要「對事不對人」這個問題就麻煩了。所以,侯市長的期待恐怕要落空了。

除了「對事不對人」之外,侯市長還有更大的願景,像是凡事都要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擺在最前面,爾後才有黨、才有派,至於個人可以完全置之度外。在政治的現實裡,我還沒有看過這樣的領導人,至少在台灣沒有。

侯市長說:「人民都厭煩了,都累了。」這句話說得沒錯。政客在選舉時提出的政見,在當選後能努力實踐者幾希?因為在政客心裡也明白這些支票根本實現不了,也不需要實現。就像一個強調「最會溝通」的政府,何致於淪落到用公投來對決。不斷地給百姓期待,又不斷地讓百姓的期待落空,人民怎麼會不厭煩,心怎麼會不累呢?但這或許就是民主制度下,必須付出的基本代價吧!

因此,我寄期待於侯市長的是不要對這些無法短時間改變的現象太執著。我不是說願景不好,一個領袖當然要有願景,我也希望侯市長未來如有可能登上層峰,亦不忘今日的初衷。但對侯市長目前的處境而言,與其花力氣給百姓這些遙不可及願景的期待上,不如回到現實來,擔負起意見領袖的責任,大聲說出自己的理念,努力爭取志同道合的民眾,取得執政的機會,並用自己的理念來建立典範,讓人民「比較」不厭煩,「比較」不累,這就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幸福了,我想這也是侯市長從政的初衷吧。

*作者為中正大學博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