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的50%力學優勢和75%美學魅力 李昌益:車內功能像客廳

2021-12-14 09:30

? 人氣

李昌益認為,電動車帶來的科技應用,將讓使用者有截然不同的沈浸式感受(資料照,攝影:柯承惠)

李昌益認為,電動車帶來的科技應用,將讓使用者有截然不同的沈浸式感受(資料照,攝影:柯承惠)

電動車的具像和功能愈來愈清晰。KIA總代理森那美起亞汽車總裁李昌益說,電動車在力學、美學和哲學都是革命性的進展,例如能源成本減少50%,零件減少50%,人用空間增加75%,大量數據和影音元素進駐,車內功能像客廳,在車上是生活,不再只是移動。以下是專訪的摘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問:汽車從燃油進化成電動,力學的元素有何改變?

答:西元1890年內燃機的發明,催生燃油車,油車的動力組成是發電機、引擎和變速箱,引擎是核心,油車的邏輯是機械的,剛性的。

電動車的動力組成是電池、馬達和電控,電池的充電和回充是電動車的關鍵技術。電車是溫柔的,具有變化的。

以方向盤的操控為例,油車的方向盤以機械和承軸傳達指令,即使是動力方向盤,手控依然要用一點力氣。電動車的方向盤以電子訊號傳達指令,可以自駕,非常輕盈靈活。

燃油車4萬個零件 電動車2萬個零件

電動車大量使用晶片和電子元件,以及人造皮、竹子纖維等環保循環材料,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減量和輕量化。以零件為例,油車以螺絲釘計算在內,大約需要使用4萬個零件,電車就少多了,只需要2萬個零件,減量50%。這很像電視從真空管、背投、進化到液晶LCD和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愈做愈平面,愈來愈輕,畫質更好。

因為零件減量,所以電動車輕量化,能源的效能更高。電車的平均重量約1.6公噸到1.8公噸,油車的重量約1.8公噸到2公噸。車子重量每減少100公斤,移動距離增加10%,也就是說,原來跑300公里,可以增為跑330公里。

KIA品牌積極向歐洲品牌取經,找尋向上突破的機會(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KIA品牌積極向歐洲品牌取經,找尋向上突破的機會(攝影:王學呈)

一般來說,電車的能源成本是油車的50%。電動車每4萬公里保養一次,油車每5000公里到1萬公里就要保養,電車的維護費用是油車的25%。

問:在美學,例如內裝和外觀,電動車有什麼不一樣?

答:,先講內部空間。油車有60%的空間被機械占走,人的空間只有40%。電動車的空間有70%是給人用的。兩相比較,人用的空間增加75%,這是電車魅力之所在。

電動車軸距減40公分 每天多出1到2小時

舉例來講,油車的前輪到後輪的軸距是2公尺又90公分,電車是2公尺又50公分,短了40公分,這40公分就是給人用的,空間感完全不同。電車的儀表板完全是面板,有自動駕駛、導航和數據、人工智慧等功能,科技感十足,有些配件可以更換,具有季節感。

至於外觀,電車的照明不是油車可以比擬的,有環境燈,晴雨季節都有不同變化,還可以客製化,展現個人風格。

問:年輕世代具有環保、共享、遠端連繫和虛實整合等觀念,配合電動車的普及,您認為未來世代將有什麼樣的用車哲學?

答:未來,在車上是生活,不再只是移動。過去從A地到B地,單純是駕駛。現在電動車結合車聯網、物聯網,還有大量數據的累積,以及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等功能,移動的時候可以做很多事,可以線上學習、購物、觀賞影音,車內功能像客廳。

以前的人每天花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開車通勤,通勤只是通勤。現在電車讓我們每天生活的時間多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給自己,我們的人生因此而不同。

引擎室有行李空間 充滿電只要18分鐘 

舉例來說,全家從台北開電動車到花蓮七星潭,途中透過電動車的聯網和影音功能,可以充份預覽七星潭的相關資訊,提早進入旅遊的情境。

電動車可提供更大的行李箱放置空間(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電動車款的內部,可提供更大行李箱放置空間(攝影:王學呈)

問:在電動車的浪潮下,KIA的電車具備何種特色?如何滿足市場期待?

答:未來KIA的品牌精神和工藝哲學是「移動啟發人心」(movement that inspires)。人心包含創意和勇氣,對未來的想像,對人生的勇氣。

我們新的電動車款從內裝開始,車內的環境燈和環境音(雨聲、鳥鳴、海浪等等),還有人性空間,讓駕駛和乘坐成為一種沈浸和沈澱;置物空間創意設計,引擎蓋的下方有置放行李的空間,後座和後行李箱可以連成一體;自動駕駛和自動停車的功能,讓更多人擁有開車上路的誘因。

還有充電從電量10%充到80%,只要18分鐘,車體外觀的科技和時尚感,都讓車子變成生活的啟發。

在不同車系裡,歐洲車的特色是設計、速度和豪華感;美國車的風格是堅固、成本效益和市場導向;日本車則是品管和經濟實用。韓國車例如KIA和現代(HYUNDAI)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積極向歐洲車例如Audi取經,而半導體晶片和軟體科技、新能源與汽車的結合,提供韓國車向上挑戰、彎道超車的機會。


責任編輯/周岐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學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