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製造不輸國際大廠!」從堅持研發到懷疑自我,成運吳定發要把電動巴士賣到世界

2021-11-01 09:56

? 人氣

20210726-國光客運電動巴士上路營運。(柯承惠攝)
由成運汽車研發的國光客運電動巴士,最新一批日前在新北市上路營運。(資料照,柯承惠攝)

放棄「現成」陸製電巴,成運拚自主研發三大原因

問:既然你一開始是先看見對岸的電動巴士,也曾去取經,最終為何會放棄從對岸進口,決定自己研發、生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答:成運的客戶是各大客運業者,我們要賣電動巴士,只有進口跟自主設計兩條路。我們放棄從大陸進口有三個原因,首先,大陸當時採取慢充,變成一整晚,所有車輛都在停車場裡充電,那是很危險的事情,只要一起火,就是全部車輛一起遭殃,我們認為,應該採用快充,把充電區和車輛停放區分開,這樣才能控管風險。

第二點,當時大陸電動巴士的電池策略,是一口氣安裝了大量的電池,且電池的壽命普遍較短,對於行駛距離較低的台灣市區公車來說,不容易說服客戶買單。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引進大陸車來賣,根本就沒有競爭力,當時大陸車已經買得到,如果人家要買,沒理由要特別找成運,那我們就只剩一條活路,就是自主設計,而且因為競爭力的考量,我們的技術不能來自於大陸母廠,也不能用他們的供應鏈,這樣才有差異化。

因政策未明一度想放棄,電巴發展被迫延後兩年

問:事後來看,當時投入自主研發的選擇是對的嗎?

答:當時,其實不只我們一家投入自主研發,只不過礙於中國大陸的電動巴士已經進來台灣,所以在沒有萬全的準備之下,大家都不會貿然推出產品;這中間問題出在哪,就是政府政策明明有規定,國內電動巴士不能直接引進大陸技術,可惜政策並未落實,變成我們的競爭者不一定遵守。

甚至,當時我們發現政府決策部門和大陸電動巴士產業的關係密切,因此一度猶豫到底應不應該繼續下去,最後決定把步調放慢,整體計畫也跟著延後了兩年,一直到了前年,我們發現政府的態度明顯轉變,全力推動國產化,這才開始送件。

背「陸製黑鍋」難推動,台灣電巴應效法日韓變國家產業

20210821-SMG0035-林佳龍(盧逸峰攝)陳時中(盧逸峰攝)
交通部在林佳龍(左)擔任部長任內,大力推動電動巴士國產化。(資料照,盧逸峰攝)

問:你剛剛提到的政府政策無法落實,對國內電動巴士產業的具體影響是什麼?

答:首先,是大陸車獨大,影響到國內產業的人才、資金投入意願。第二點,當時大陸製的電動巴士在台灣已經賣了幾百輛,我們去了解這些車輛的使用情形,發現客運業者的評價相當負面,甚至認為電動巴士都一樣,嚇到不敢再用。

最後一點,也是目前的現況,就是過去這些年,客運業者已經習慣大陸電動巴士的商業模式,所以即使政府再怎麼努力推動國產化車輛,我們也沒太大競爭力,變成只能把重心放在國外市場,目前。

問:這裡說到大陸電動巴士的商業模式,是指低價嗎?

答:這個不好說太多,但我只能說,大陸電動巴士的商業模式,成運確實沒有辦法跟進;不過,這兩年我們發現,環境有在慢慢改變,未來或許可以靠著政府補助來拉近兩者之間的差距,電動巴士要推動國產化,主要還是需要政府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