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專文:碧海桑園,秋聲杜宇─決定中國命運的憲制鬥爭

2021-10-10 07:00

? 人氣

自由作家劉仲敬表示,《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與大多數著作相反,本書忽略了大部分軍事行動,卻把具有因果關係的憲法鬥爭連貫起來。(資料照,軍式風格多媒體工作室提供)

自由作家劉仲敬表示,《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與大多數著作相反,本書忽略了大部分軍事行動,卻把具有因果關係的憲法鬥爭連貫起來。(資料照,軍式風格多媒體工作室提供)

陶淵明公之述懷,溫柔其表、沉靜其質。殆其心知滄桑靡常、人心惟危,然不常之變終不能奪不變之常。故而不怨天、不尤人,無咎無悔。桑園之為桑園,原為吞江臨流、揚帆巨海而設;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縱曰得仁、不外初衷。九州板蕩、洪流潰決,私智小術烏足為恃?巧偽之徒避居高原,閉關自雄,一若智不可及;實則不過延誤數十年,坐待洪峰叩門而已。昔者憚於偕信友、守正統、著先鞭、循浩蕩主流、據形勝之地;今則唯有召游寇、取偏鋒、步後塵、逆流搶灘、行險僥倖、求殘破之局而已。往者雖已矣,來者尚可追;祛諉過之文、絕飾非之智,乃有《民國紀事本末》。所謂紀事本末者,洗盡深文周納、僅存時序紀事也。是為序,並賦詩一首,和陶公而志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蒿里行〉

駕言石城道,平旦大梁門。橫流平陸闊,丘隴畛雲翔。修途靡日夜,登臨睨上都。左顧極淮漢,右眷在三河。龍淵未易攀,淚下嘆東流。烈烈悲風動,森森巢樹秋。柔條收紅葉,玄鬢送芳華。微軀感節物,凝霜墜礪陰。俯仰傷泉壤,流盼絕音塵。明德復何補,遷化總荒丘。

民國歷史著述的特點 有價值的研究只有兩類

迄今為止,民國歷史著述的特點是:從來不缺資料,但釐清線索和脈絡極其困難。有價值的研究只有兩類。其一,各種非常具體的研究專題。其二,以政治鬥爭、軍事行動、國族認同為中心的宏大敘事。這兩種著作的共同特點是,讀者無法看出這一時期的人類活動跟其他時期有什麼區別。但如果對照世界史和英美正統史學,立刻可以發現這其中缺少一種最古老、最重要的歷史——憲制演變的歷史。

憲制演變恰好是民國時期的最大特點和主要線索。周秦之變以後,中國政體凝固於帝制—官僚政體。二千年來,只有細節上的修訂。

民國卻像雅典城邦和佛羅倫斯共和國一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憲法實驗室。中國在這段時間設計和施行的憲制結構,多於其他歷史時期的總和。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行動大多數都有憲法鬥爭的性質,其關係之密切,只有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可以相比。然而,大多數作者對此視而不見,彷彿這一切跟朱元璋、張士誠爭奪天命的戰爭毫無區別。如果美國作者把獨立戰爭或南北戰爭寫成華盛頓和林肯南征北戰的歷史,不提或很少提及制憲會議或州權問題,沒有人會感到滿意。然而,相對應的中國著作確實就是這樣做的。

以一九二六年的「三一八」事件為例,相關的具體研究已經深入到這種程度——組織者、學生領袖和輿論領袖每一天的所作所為都無所遁形。可是,大多數著作對執政府尷尬的憲法地位(這是危機的直接原因)視若無睹。亞里斯多德或馬基維利不可能如此遲鈍,對於一場哪怕是最短命、最無足輕重的憲法實驗完全不予理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