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專文(2):博士內閣成為施政毒藥?

2015-01-08 05:30

? 人氣

盡忠職守到最後一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的熱誠,勇於任事的態度,在今日的台灣官場正在逐漸消失。當時的水利處水政組組長,後來的水利署副署長王瑞德在我的歡送會上說,我們每個人就像是鐵達尼號上的小提琴手,即使知道船即將沉沒,仍在自己的職位上拚命拉,拉到最後一秒鐘,拉到船沉為止,這就是「省府精神」。

今天台灣碰到的最大問題是,省府不見了,缺少了人才培育和轉圜的空間。

不可諱言,彼時的省政府也是中央政府最好的人才庫。那時候的人事調動幾乎都遵循相同邏輯,在中央部會表現好的次長,先調到省政府當廳處長,經過一段時間歷練,再回到中央當部會首長。

而省府因為掌控全國九成以上的工程建設及預算執行,和地方縣市政府的關係密切,廳處長自然因此更能掌握縣市區域狀況,即使回到中央,也不至於和地方脫節。

這樣訓練的好處是省和中央是重疊的,從省府廳處長再到部會首長,面對整個台灣的格局,第一是政策面會清楚,第二執行面會清楚,第三是地方需求清楚,連地方語言都清楚。

但現在的閣員受到的訓練有限,從民進黨到國民黨的政務官,即使有經驗也僅止於各縣市政府,永遠有盲點。北部人不懂南部,南部人不懂北部,問題不清楚,也不了解中央政策在地方執行時會碰到哪些問題,結果制定出的政策眼高手低,無法落實,大家一直在抱怨。

到現在還有不少人懷念前經濟部長李國鼎、孫運璿等人,但以今天的立法院生態,相信即使他們處在今日的大環境,也很難有發揮空間。另一方面,即使是優秀人才,如果沒有經過扎實的訓練過程,在現今時空背景下,還是會很快陣亡。

將有潛力的人送出國受訓

離開省府後,我有持續十幾年時間在荷蘭和歐洲參與各項學術計畫,眼界開了許多,但也更深刻感受到,台灣不只是面積小,更甘於自我矮化,視野也愈來愈小。

台灣政府常常怪「中共打壓」,但這不是台灣變小的關鍵,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習慣以中共打壓為藉口,不去參與國際事務,愈來愈自我設限,不去面對國際化、全球化帶來的改變,永遠只會談本土化。

政府要培養人才,就要建立平台,將有潛力的人送出國受訓。

一九九八年左右,我跟宋先生說,我們應該要開始注意防災。於是他派我和消防署長趙鋼到美國防災總署受訓,我和防災也就此建立不解之緣,把防救災的觀念帶回台灣,並且逐步建立機制。

省府過去有「千里馬計畫」,由首長鎖定值得栽培的中級幹部,送往歐美進行為期一至兩年的訓練,從成本效益看來絕對划算,但現在經費愈來愈少,還常遭汙名化為出國受訓只是在觀光旅遊。

反觀從宋楚瑜、連戰到錢復等老一輩政治人物,都在台灣尚未退出聯合國時代被送出國訓練,格局和視野都非常人所能及,他們有機會和國際交涉,也知道如何進行國際協商。

這才是國家閣員該有的訓練,不但拓展視野,更有利於和國際接軌。

*作者為前內政部長。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