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芳專欄:雜訊的反思

2021-09-05 06:40

? 人氣

人生充滿判斷與決策,醫師、防疫指揮官等人決策品質的好壞,影響深遠。圖為快篩隊為民眾篩檢新冠肺炎。(資料照,柯承惠攝)

人生充滿判斷與決策,醫師、防疫指揮官等人決策品質的好壞,影響深遠。圖為快篩隊為民眾篩檢新冠肺炎。(資料照,柯承惠攝)

人生是一連串判斷與決策的總和,從醫師、法官、防疫指揮官、企業老闆到國家元首,決策品質的好壞,影響深遠。醫師誤診,人命關天;法官亂判,可能毀了一個人的一生;防疫指揮官決策失誤,可能使得防疫出現漏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要是判斷,就會有雜訊,而且雜訊要比你想像的還多。」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巴黎高等商學院教授席波尼(Olivier Sibony)、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桑思汀(Cass R. Sunstein)在新作《雜訊》(Noise)中指出,雜訊是未知的國度,一個尚未被發現的世界,可能造成嚴重的不公平,或龐大的損失,他們在書中提出許多方法,教導大家如何提升決策品質。

法官裁決 同案同法官初一、十五不一樣

針對司法不公,老百姓抗議司法界黑暗面,「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然而,實務上,法官有自由裁量權,也常受環境雜訊影響,對於同樣的案件,同樣的法官在初一、十五,判決結果可能不一樣。

《雜訊》書中舉了許多美國的研究,證明司法界裡的雜訊相當嚴重。例如,1974年一項大規模研究,調查來自不同地區的50名法官,為假設案件的被告量刑,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法官幾無共識,而且刑罰差異大到令人驚異。例如,一個海洛因毒犯被判處刑期可能從1年到10年不等。

1981年一項大規模研究,以208位聯邦法官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提出16個假設案件,請他們裁決。16案件中,僅3案讓法官一致同意判監禁,刑期長短不一。有一樁詐欺案,建議刑期平均為8.5年,最長為無期徒刑。另一個案例,建議刑期平均為1.1年,最長為15年。這項研究是在嚴格控制的實驗下進行,但現實世界裡的雜訊更為嚴重。

保險業核保雜訊大 可導致數億美元損失

另外,以保險業為例,核保過程中所面臨的雜訊,可能導致公司付出好幾億美元代價。一項研究發現,核保人員的中位數差異為55%,為大多數人預期的5倍。公司核保報價太高可能導致業務流失,核保報價太低則帶來損失。

雜訊就像看不見的敵人,如何避免雜訊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康納曼等人提出「決策保健」(decision hygiene)原則,以洗手為例,洗手可以預防未知的病原進入人體,同理,決策保健也可以在錯誤未明的情況下預防這些錯誤。例如,決策保健的第一原則,判斷的目標要求準確,個人特質的表現可能是雜訊的來源,在此原則下,最激進的做法是以規則或演算法來代替人為的判斷。

演算法可消除雜訊 但最後仍應由人類裁決

「演算法是一可以完全消除雜訊的方法」。如果為了完全消除雜訊,AI演算法可以做得又快又準確,但是一個人類嫌疑犯最後由AI來定罪,恐怕很多人不能接受。康納曼等人認為,利用AI來協助處理判斷,可以消除雜訊,不過,最後的階段,還是必須由人類來做裁決。

「雜訊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但有時候,對立的想法是創新的關鍵。」康納曼等人強調,「意見的多樣性對想法的生成和選擇非常重要。」例如,交易員之間的看法不同,才會產生市場。相互競爭的公司策略有差異,由市場選擇最適合生存的公司。

防疫指揮中心專家小組決策過程 出現盲點

在台灣,新冠疫情去年初爆發以來,中央許多防疫政策的決策過程,引發爭議。多位公衛學者認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成員的意見不夠多元,缺少公衛學者的聲音,使得地方進行公共衛生方面必要的防疫調查,引發軒然大波。這個專家小組成員迄今並未公開。

去年彰化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進行萬人血清調查、主動為18歲自美返台青年的核酸檢測(PCR)等事件引發爭議。事隔一年之後,台北市亦跟進,要在萬華做社區血清抗體調查,中央也展開社區加強監測方案。多位公衛學者表示,新冠大流行期間,中央本來就應該做社區疫情監測,中央應做而未做,而彰化去年率先辦理,勇於任事,不應因此受罰。

《雜訊》探討的是人類判斷如何會出錯,如何能變得更好。康納曼等人指出,在競爭的情況下,判斷的差異不但在意料之中,也是件好事。如果一個分析師能正確預測到沒有人看到的衰退,必然會聲名大噪,至於那從不偏離共識的人則默默無聞。

在防疫的過程中,如果地方衛生單位有創新、進步的構想,中央應該適度予以支持,而非動輒以政風單位進行身家調查。從康納曼等人的論點來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決策過程顯然出現了盲點而未查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錦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