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台灣究竟是美國的以色列還是阿富汗?

2021-08-25 07:00

? 人氣

圖為總統蔡英文接見「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新任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總統府提供)

圖為總統蔡英文接見「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新任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總統府提供)

美國狼狽撤出阿富汗,拜登總統備受譴責,國際間對美國能否堅持承諾打上大大的問號。為了安撫各方,拜登及其國安顧問蘇利文大開支票,將台灣等同於以色列、北約、日本、韓國,明言「如被侵入」一定出兵保護。台灣內部有人聞之如獲至寶,有人則根本不信,因此針對「今日阿富汗」是否將是「明日台灣」的爭論,也就各說各話,各信其所信,得不出任何共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正是今日台灣政治分歧的真實寫照。兩方之間關於台灣前景的認知截然對立,恰恰反映對於未來去向與現實對策極度對立,連對於美國在台灣受侵時是否馳援的判斷也南轅北轍。分歧具體表現在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主權合一主張與一國兩制統一政策,親美反中以求「脫中」是否為最佳選擇甚至是唯一選擇?是否可在美國與中國的戰略對抗中保持平衡而自主的立場,力求「居中」而不偏倚?或者根本不必也不能抗拒北京的「歸中」要求與壓力?朝野各方三十餘年來為此爭辯不休,纏鬥不已,至今沒有發展出彼此可以折衷妥協的辦法。

根本性的分歧表現在兩岸問題的政策主張上,其根源則是政治認同,泰半屬於感性層次。凡是在感性上堅持「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或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者,對於「中國」及「中國人」的厭惡與排斥都是根深柢固的,無法認同台灣人與大陸人血緣基本同一,文化上系出同源,而在專制政體的中國大陸強烈的統一壓力之下,他們絕大多數認為「台灣」要與「中國」全面切割,堅決不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或「一國兩制」,而且政府之間根本不必再接觸、協商,更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

自2016年重返執政之後,由於拒絕接受九二共識而使兩岸官方關係冷凍之後,民進黨政府順勢抑制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連結,再外交與軍事上則更加導向美國而強化與中共之間的對抗愈加強。另外在反中、抗中宣傳上著力甚深,批判中共不遺餘力,疏遠中國極盡所能,藉以凝聚台灣內部的抗中意志,厚植頑強治理與繼續執政的社會心理基礎。

這個以台灣為主體的民族主義,據國際政治與兩岸問題專家蘇起教授觀察,胚胎孕育於蔡總統當年主持的「兩國論」,經過廿年的成長茁壯,恰巧碰到美國把美中關係由「交往」調整為「競爭」(不同於「對抗」),所以蔡政府自以為靠山堅定而充滿自信。

相對於這個強烈傾銷「脫中」的路向,另有一類傾向於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者,他們心裡上無法認同「台灣民族主義」的排他性取態,現實上認為台灣民眾基於經濟與安全上的需求,不能與中國大陸形成敵對關係,必須在九二共識之類的政治基礎上與對岸交流,維持政府之間的接觸與協商。在對外與安全政策上,他們多認為民進黨政府的反中親美路線太過極化,反而給中華民國帶來重大的安全威脅。2016年總統大選之後,台灣確立了反中、拒統、親美的執政路線,民進黨抗中政策與傾獨言行蔚為主流,大力推進,適逢美國邁向遏制路線,且聯手台灣協力鬥中,大大刺激了北京政府與一般民眾對於台灣的敵對意識。

多數反中、趨獨人士認為中共政權與中國人民的態度不值一顧,所以一往直前,不節制,更不左右環顧與前後瞻顧。相對務實的另一方則認為,台灣在綜合實力、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外交關係上都遠遜中國大陸,在權力的不對等上極其明顯,而中國大陸又堅決認定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對台灣具有不容置疑且不可讓渡的主權。於是,民進黨政府愈是反中、求獨、親美,北京越有統一台灣的緊迫感,越是有不惜採取軍事或準軍事手段的動機。

儘管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實力巨大失衡,極不對等,同時又被其主權主張強力籠罩,但反求獨者以為有強大的美國為靠山,加上美中對峙方殷,台灣安全穩如泰山,只要台灣不明目張膽搞「法理台獨」,北京忌憚美國反擊,加上算計奪台成本太高,所以斷不至於輕舉妄動。這在主張和中而反獨者看來,完全背離現實,簡直是癡人說夢。

研究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學者馬紹章將台灣這兩條不同路線的存在的歧異歸納如下:在戰略目標上,一方意在延長現狀,另一方傾向走向台獨;在美中軍事力量差距的評估上,兩方都認為縮小中,但一方認為大陸取得局部優勢,另一方認為美國仍具優勢;大陸動武時美國是否援助?一方認為美國心有餘力不足,另一方確信會;至於美中對抗對台灣的影響,一方認為不利,另一方認為有利;對於中共政權的存續,一方認為國家能力有韌力且不會輕易崩潰,另一方認為脆弱、不可持續、終將崩潰;至於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一方認為高,另一方認為低。

央視日前直播解放軍的搶灘奪島軍演過程。(央視截圖)
央視直播解放軍的搶灘奪島軍演過程。(央視截圖)

在政策主張上,兩條路線也是南轅北轍。一方認同九二共識,主張台灣和中友日親美,期望兩岸協商、交流、合作,同時要擴大國際空間。另一方則拒絕九二共識,認為應強化台灣主體意識且去中國化,主張向美一邊倒,參與印太戰略和民主聯盟。

台灣民意分歧的根源在於對於國家目標的設想不同。一方認為美中對抗創造了絕佳的抗中環境,大可在人心意識、兩岸政策、對外政策上多管齊下功夫,最終達成脫中目標。另一方否定台灣主權必須「歸中」,已不把統一並非終極目標,而以維持「可持續的現狀」為目標,讓台灣的生活方式在和平的大環境下盡可能延長,並為台灣未來創造或爭取最大的選擇空間。

由於馬英九執政時代證實「九二共識」堪為兩岸協商、交流與合作的堅實基礎,也可讓中共沒有武力犯台的意願與必要,所以可在符合雙方彼此戰略需要下延長現狀。另一方雖然也說要維持現狀,但事實上奉台獨為神主牌,維持現狀只是為了厚植獨立的基礎,現在先要把中華意識轉化為台灣意識,進而把台灣意識轉化為台獨意識,最終把中華民國的主體切換為台灣的主體。

無論是維持現狀或者邁向獨立,兩方都不否認台灣安全主要是靠美國庇護,但由於美中軍事實力差距大幅縮小,而且中國大陸在西太平洋已經取得局部優勢,台海正走向險境,台海穩定的關鍵繫於美國的軍事實力對大陸仍有嚇阻實力,而且中國大陸也不敢妄想屆時美國絕對不會介入干預。差別在於一方深信中共一旦侵台,美國必然會馳援台灣。另一方基本上認為大陸已具備了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讓美國難以干預,而美國本身屆時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美國是否馳援台灣事實上與其對台灣戰略價值的評估密切相關。親美、抗中、求獨者認為,對美國而言,台灣具有極端重要的戰略價值,一旦淪入中共之手,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將受到重大衝擊,因此美國必會馳援,也能打敗解放軍。

美國對中戰略嚇阻迄今有效,實在是因為有堅強的實力後盾,問題是美中實力差距顯已縮小,從美國官方到智庫的戰棋推演得知,美國在西太平敗於共軍已是大概率,所以美國各方已經不像過去那麼自信滿滿。

美中對抗有如兩隻大象打架,台灣究竟應該避免捲入還是加入美國一方?這就構成「脫中」與「居中」兩方的重大歧異。居中派認為應該避開,以免成為美中對抗的代理人,也要小心成為美國的棄子,更要預防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懲罰措施。親美脫中者的思維相反,他們把美中戰略競爭或對抗看成難得的戰略機遇,因為美國的綜合實力仍遠高於大陸,而且大陸需要美國遠甚於美國需要大陸,所以美國在這一波中美對抗中仍占優勢,台灣向美國一邊倒,可以強化美台關係,抗斥中國入侵,且有助於台獨總目標的達成,所以當然要緊緊抱住美國,跟著美國走。

台灣自1949年以來從未脫離險境,現今愈益險逆深重,主要是因為蔡英文政府基於脫中的主觀意願,看到情勢趨於有利,而積極附從美國對抗中國有以致之。他們以為台灣情勢看似危險,實際上台海不會發生戰爭,因為中共不敢挑戰美國防衛台灣的意志,那些喊危險的人,不是看不清美國的優越實力與護台意志,就是幫助中國恐嚇台灣。然而,國際上不同國家的不同評估來源,對於美國捍衛台灣的能力遠不如蔡英文政府樂觀。

一個面對外強沉重壓力的政治實體,最需要的就是民眾形成命運共同體意識,整合凝聚,共同面對生存發展的嚴峻考驗。偏偏這正是台灣無法企及的目標,彼此的認知與判斷存有很大的差距,幾乎沒有共通的語言,有如生活在平行時空。台灣如果是美國的以色列,關係堅若磐石,或者如北約與日本,簽有白紙黑字的協防條約,這些爭論當然不會存在;偏偏台灣是否被棄的問題,有點像阿富汗,又不太像,所以爭論不停,且越爭越分歧。答案恐怕在於危機發生時,在美國的國家利益脈絡中,台灣的戰略價值是如何被定義的?護台的成本是否高於戰略效益?當然,更關鍵的是,到時美國究竟是有心也有力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