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退兵了?中印洞朗對峙結束,兩國表述大相徑庭

2017-08-30 12:13

? 人氣

激進分子在新德里的抗議中國活動中。(美國之音)

激進分子在新德里的抗議中國活動中。(美國之音)

中印軍隊在洞朗地區對峙了70多天后,緊張的局勢終於得以化解。兩國官方幾乎同時於8月28日下午宣布,對峙狀態已經結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到底是雙方同時撤軍,還是印度一方撤軍?中國方面是否會繼續在洞朗地區修路?中印雙方究竟誰在這場對峙中取得了勝利?危機得以化解的背後原因又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中印兩國的官方和媒體有不同表述。

官方聲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當天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8月28日下午14時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庫馬爾(Raveesh Kumar)也於當日下午發布的一份《洞朗脫離接觸諒解聲明》(Doklam Disengagement Understanding)中表示:「(中印)已同意結束洞朗對峙,洞朗對峙地區軍事人員正在迅速撤離」。聲明中說,「在過去幾週的時間裡,印度和中國一直在展開外交渠道對話。在對話中,我們能夠表達我們的觀點,並表達我們的關切和利益。」

雙方在聲明中都沒有明確表示,是雙方軍隊同時撤軍,還是印度一方先撤。華春瑩在回答另外的提問時回答道:「印方越界人員和設備已經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今日印度》(India Today)援引印度防務專家切蘭尼(Brahma Chellaney)博士的話說:「中國把雙方同時撤離說成印度單邊撤軍,而解放軍繼續在洞朗巡邏,是為了面子問題。因為中國已經宣稱洞朗屬於他們,就不可能公開接受雙方同時撤軍。但是,根據協議來看,(雙邊撤軍)正是他們所接受的。」《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援引一位不願具名的印度政府消息人士說:「雙方幾乎同時回到自己先前的位置……按照標準的撤離程序。」

大多數國際媒體用了「中印雙方就緩解緊張局勢達成共識」一類的語調來描述洞朗對峙的解除,《華盛頓郵報》則使用了「印度從喜馬拉雅爭議地區撤軍,消除與中國的緊張局勢」作標題。

誰取得了勝利?

對於結束洞朗軍事對峙的結果,中印雙方都表示了滿意,也都認為自己的一方取得了勝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在當天作客央視時稱,印度方面是「主動撤出」。他表示,引起洞朗地區緊張的是印度一方,所以印方是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問題,「主動撤出應該說是印度唯一的選擇」。

然而,雙方的官方聲明都沒有提及此次事件的焦點問題—— 中方修路—— 是如何解決的。華春瑩在回答問題時只表示:「鑑於現場情況已出現變化,中方將根據現地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部署。」中方沒有說明,「調整和部署」是否意味著停止修路。

8月29日,當被問及洞朗地區道路施工是否因天氣原因停止時,華春瑩表示,為了守邊需要和改善當地軍民生產生活條件,中方長期以來在洞朗地區進行包括道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將綜合考慮天氣等各方面因素,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有關建設規劃。

觀察人士大都認為,印度軍隊當初進入洞朗地區的目的,就是阻止中方修路。如果中方停止修路舉動,印度就達到了派軍的目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印度中心」(Brookings India)研究員傑尚卡爾(Dhruva Jaishankar)對媒體表示:「中國的修路設備已經被運走……這是印度的主要目標,看上去似乎已經得到滿足。」

《今日印度》的意見是:中國此前一直堅持,在進行任何有意義的對話之前,印度必須先從洞朗撤軍。但雙方顯然是在撤軍之前進行了談判,從而達成了「脫離接觸」的共識,這與印度堅持的官方立場所一致,而與中國先前的立場有很大差別。言下之意,是中方做出了讓步。

背後原因

中國盤古智庫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林民旺認為:即將於9月3日在廈門召開的金磚國家峰會對印度來說更為重要,而「中印關係有一個有趣的模式就是:兩國雙邊上的爭議不應該同發展兩國關係相掛鉤。」中印雙方對金磚峰會的重視,使得兩國在峰會前夕就洞朗對峙達成和解成為可能。

《今日印度》也承認金磚峰會是雙方和解的一個重要因素,但表示,峰會對中國來說更為重要。印度作為上一屆的東道主,上屆峰會取得了圓滿成功,而中國不想成為金磚成員國中好戰的那一個。

《今日印度》還揣度了對峙解除的另外幾個原因,包括印度在國際外交上的勝利,取得美、英、日等國的支持;洞朗地區的地理環境對中國一方不利,中國不會願意在那裡跟居高臨下的印軍開戰;中國不希望在即將召開的19大之前,讓洞朗問題懸而未決等。

《日經亞洲觀察》(Nikkei Asian Review)報導,在洞朗對峙期間,中國向不丹提出,將提供100億美元經濟援助的方案,以求得不丹不站在印度立場一邊。報導說,當印度外長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在8月11日與不丹外長丹曲·多吉(Damcho Dorji)會面時,曾告誡不丹不要上中國的當,希望不丹堅持與印度的盟友關係。不過,多吉只是表示,希望中印雙方和平友好地解決對峙,而沒有發表任何引起中國不滿的言論。

對峙事件的教訓

中國國防部在回應「印度撤軍」時,提醒印方「汲取教訓,與中方相向而行」。蘇曉暉作客央視時則表示:「印方首先需要汲取的教訓就是不要發生誤判,」以及不要「低估了中國維護國家主權權益的決心和能力」。

有觀察家表示,幾乎沒有中國媒體和智庫提及中國自己應該從此次事件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中國方面沒有在將公路修進洞朗地區之前,先徹底解​​決與不丹的領土爭議;而事後又沒有預料到印度對中方修路的強烈反應;在對峙發生後,媒體一邊倒地「打印、激光打印、3D打印,」為中國決策者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從而縮小了外交迴旋餘地。

相比於中國媒體,印度媒體上則呈現了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局面,有吶喊開戰的狂熱分子,有為政府出謀劃策、爭取和平解決爭端的外交家,也有站在中國立場駁斥印度政府乾涉第三國主權的學者,從而使事件的來龍去脈完整地呈現在印度民眾眼前。印度智庫對中國的研究顯然超過了中國同行對印度的研究,從派兵進駐的時機、堅持不退讓的立場、相信中方不願開戰的預判,印方都做到了準確的算度。

無論如何,中印兩國的決策者能夠頂住各自國內民族主義的壓力,和平化解軍事對峙,無疑是一件明智之舉。印度媒體人沙馬(Mihir Sharma)在《彭博》(Bloomberg)上撰文表示,中印雙方誰做出了更多的妥協?誰先撤軍?雙方達成了怎樣的交易?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個雄心勃勃、有著超強民族主義團體及「強人」領袖的擁核大國,能夠找到溝通的渠道,並使雙方擺脫困境,「就是一個成熟國家的標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