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輝觀點:狂飆與失落的第五階級--解嚴三十年來新聞生態的憂思

2017-07-15 07:00

? 人氣

「政治控制固然瓦解,秩序重建則依舊無解。」圖為康寧祥在報禁開放後隨即籌辦《首都早報》。(中評社)

「政治控制固然瓦解,秩序重建則依舊無解。」圖為康寧祥在報禁開放後隨即籌辦《首都早報》。(中評社)

三十年了!象徵性的枷鎖雖然解除,實質性的牢籠卻依然存在;政治控制固然瓦解,秩序重建則依舊無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戒嚴與報禁解除二十周年時,筆者曾經為文分析解嚴後的新聞生態變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政治力隱沒,市場力崛起。該文並進一步呼籲所有台灣人民必須捫心自問:如果新聞自由只是換得失序與失格的新聞生態,其進步之處又在哪裡?

如今十年已過,當時的憂思不僅沒有消解,反而有益加深重之感。誠然,新聞事業這些年來並非無所進步,事實上,在諸多從業人員與社會有心人士的努力之下,若干偏差作為已有所矯正,若干傳播弊病已有所改善,但整體而言,即使沒有進一退二之虞,亦存在不進則退之憾,新聞生態的問題似乎比十年前顯得更為複雜而難解。

20170621民進黨解嚴3 0系列活動說明記者會.(陳明仁攝)
民進黨解嚴3 0系列活動說明記者會.(陳明仁攝)

如果還有人對上述評斷有所懷疑,那麼我們不妨平心靜氣自問:十年來,新聞媒體的數量固然增加,新聞資訊的總量固然提升,但新聞品質是否出現正向進展?具體以言,我們要問的是:十年來,新聞正確度是否上升?新聞多元性是否增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進一步追問:新聞工作者的勞動環境是否轉好?新聞事業的所有權集中現象是否緩解?這些問題的答案似已不問自明。

即以新聞中的置入性行銷為例,儘管2010年底如火如荼的反置入運動,曾逼使政府修改預算法,明定政府各單位不得再做置入;儘管立法院已於2015年底透過廣電三法修正案將置入法制化,明訂新聞報導不得為置入性行銷。但明眼人都知,媒體中的新聞置入現象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一位中國時報記者最近不怕工作不保,公開揭露該報的置入性行銷內幕,堪稱是反置入成效最反諷的例證。

不過,筆者無意流連於此一報禁解除後的新聞生態,更無意陷溺於此一憂思的嗟嘆。戒嚴與報禁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筆者更為關切的是,在政治力隱沒,市場力崛起;資訊量倍增、新聞質堪慮的發展軸線之外,另一條值得特別關注,並深具意義的發展軸線。此一台灣近十年來特別鮮明的新聞發展軸線,簡言之,就是新聞專業組織的消退,以及公眾自我傳播的揚升。

透過數位科技的運用,公眾可以自行產製與傳布資訊,而且不經由新聞組織中介得以進行彼此間的溝通,自非台灣的特殊現象,乃全球經濟與科技發達國家的共通趨勢。但台灣近十年來的發展毋寧已走出自己的道路。我們一方面看到民眾藉由各類裝置與網路媒體進行彼此的資訊溝通,另方面更看到公眾之間的自我傳播已足以形成社會變革的極大動能。

幾項最新的數據可以用來佐證台灣民眾當前的日常傳播生態。根據Nielsen調查,2001年時,台灣民眾的網路媒體涵蓋率(昨日上網比率)只有18.4%,2015年時已達79.1%,而近十年來的上升率就有二成。再者,根據資訊工業策進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今年發布的統計顯示,高達90.9%台灣人擁有Facebook帳號,而擁有LINE帳號的台灣人亦達87.1%,顯示社群媒體已是民眾日常溝通的最愛。此外,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去年所做的調查,民眾之所以熱衷使用社群媒體,即時新聞資訊與時事已經是他們的第二大關心重點,僅次於朋友近況的瞭解與生活心情的展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