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PX風暴 科技如何取信於社會?

2014-04-09 17:42

? 人氣

廣東茂名抗爭PX廠興建,成為國際焦點。(取自網路)

廣東茂名抗爭PX廠興建,成為國際焦點。(取自網路)

廣東茂名血腥鎮壓興建對二甲苯(PX)廠抗爭,傳出至少15人死亡、300人受傷,官方否認這項數據,並稱執法時沒有打死人。慘烈的抗爭受到國際矚目後,讓市政府鬆口承諾「不會違背民意進行決策」,顯示暫緩建廠,但對於PX到底是「低毒」還是「劇毒」的科學論證又重新再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是,官方想強調PX並非洪水猛獸,民眾疑慮的卻是生產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汙染與政府監督失效,兩者對話失焦,PX逐漸被「妖魔化」。

日前北京清華化工系10名學生,認為網路「百度百科」對PX的描述應該要是「低毒」,而非被刻意竄改的「劇毒」,因此晝夜排班大打修改戰,讓該名詞6天被修改36次,這件事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與《焦點訪談》大加報導,讚美學子守護真相。

長年關注PX事件的《南方周末》記者彭利國分析,從科學上來說,清華學子捍衛的「低毒」是正確的。所謂的「劇毒」、「項目隔居民區必須100公里」等,是從廈門PX事件後傳出的謠言,並非事實。

PX項目自2007年起受到廈門、大連、昆明等地的抵制,7年來官媒一直想打「科學牌」,證明PX並非如外傳危險,卻適得其反。2013年6月《人民日報》一篇文章說PX與咖啡的致癌性差不多,網民痛批「咖啡被黑」,還說要請官員「每天喝一杯PX以證明安全無虞」。

彭利國擔心,當PX被「妖魔化」,反而讓電解鋁、重金屬冶煉等汙染更嚴重的問題被忽略,後者受到的反對變少,民眾還以為「沒有PX就安全」,反而更不利環保。

那麼,其他各國如何處理爭議性的環保抗爭?微信平台8日的「今日話題」援引日本、南韓、新加坡的PX廠的興建經驗,指出當地並非沒有阻力,但藉由鼓勵民眾參與、了解化工廠的運作內容與決策,鼓勵居民形成組織,與企業和政府對話,進行成熟的溝通,讓「鄰避情結」(Not In My Backyard,NIMBY)轉為「迎臂效應」(Yes In My Backyard,YIMBY)。」

同時,除了組織居民溝通,直接的補償機制是最為現實且有用的,另外由民間自行聘請、指定有名望的科學顧問加以溝通,也是可行的方法。不過,文章雖然借鑑了各國的「他山之石」,但回頭看看茂名鎮壓抗爭時當局的一系列動作:停巴士、火車、切斷網路、當街嚴查民眾手機訊息......如果做不到資訊透明化,想要換取民眾的對話與信任,恐怕仍遙遙無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維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