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十字軍東征的必經之地、今日中東兩大宿敵的夾心餅:黎巴嫩一言難盡的前世今生

2020-08-17 15:10

? 人氣

這就為日後的宗教文化多元社會和分權共治政體打下了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時,也為日後宗教衝突和內戰埋下了伏筆。有歷史學者曾說,這裡可以是人間天堂,也可以是人間地獄,就取決於宗教之間是否發生衝突。 

兩次世界大戰

鄂圖曼帝國1516年征服黎巴嫩,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匈帝國戰敗。

1860年,黎巴嫩發生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派兵干涉,最後將黎巴嫩變成自治區,立下規矩,黎巴嫩行政長官須由基督教派人士擔任。這個規矩得以延續,黎巴嫩本身的基督教歷史積澱也起了作用。

一戰結束後,英法簽約,規定約旦、伊拉克、巴勒斯坦歸英國委託管理,黎巴嫩和敘利亞成為法國的託管地。

又過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共和國宣告成立,1944年元旦法國移交權力,1946年英、法軍隊撤出黎巴嫩。

黎巴嫩海濱休假地
黎巴嫩雖然長期以來戰亂不斷,可和平年代旅遊休閒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發展很快,國內大部分勞動力從事服務業(BBC中文網)

分權共治原則

黎巴嫩獨立時人口130萬,基督教徒佔60%,穆斯林佔40%,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差不多各佔一半。

當時各教派就國家權力分配達成了協議,基督教馬龍派和伊斯蘭教遜尼、什葉兩派分權共治,相互制約。

根據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徒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穆斯林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二戰後十多年,黎巴嫩經歷了和平發展的繁榮時期,社會文化多元,在阿拉伯世界獨樹一幟。

不過,曾經在黎巴嫩生活過的人注意到,民間各宗教和教派平時相安無事,你穿你的比基尼,我裹我的罩袍頭巾,但通婚很少。

現在黎巴嫩政治改革舉步維艱,如果說教派和寡頭家族各謀其利的積弊難逃其責,部分也是歷史的折射。

重大歷史事件:

1516-1918 - 黎巴嫩是鄂圖曼帝國的一部分

1920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黎巴嫩和敘利亞受法國委託管理

1944 - 法國1月1日向黎巴嫩政府交權。

1975-1990 - 黎巴嫩內戰 

1992 - 內戰後首次選舉,富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出任總理

2000 - 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

2005 - 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在貝魯特遇汽車炸彈襲擊喪生,引發政治危機。同年敘利亞在國際壓力下從黎巴嫩撤軍

2006 - 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爆發34天戰爭,聯合國維和部隊駐守黎巴嫩南部邊境 

2007 - 聯合國在海牙設特別法庭審理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遇刺案

2020 - 8月4日,貝魯特港倉儲區硝酸銨大爆炸,哈里里遇刺案原定8月5日首次開庭,為此推遲到8月18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