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弓三增程試射失敗,原因在太空元件失靈

2020-07-22 15:30

? 人氣

弓三增程試射將補考,圖為弓三飛彈。(國防部提供)

弓三增程試射將補考,圖為弓三飛彈。(國防部提供)

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張誠解釋,弓三攔截高度為四十五公里,弓三增程飛彈攔截高度提升至七十公里,已達大氣密度極低的中氣層,極易受到宇宙射線影響,因此需要使用太空元件,「只是很多東西上了太空就是另外一個世界。」

媒體報導中科院於六月十一日試射天弓三型增程飛彈(測試彈),並自九鵬基地發射天弓二型做為靶彈,結果測試失敗將擇期「補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失敗原因一說為測試彈反被靶彈擊中。飛彈專家研判,靶彈不會裝上尋標器,應與弓三增程飛彈攔截高度進入中氣層,彈體內太空元件受到宇宙射線影響有關。

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張誠首先解釋,靶彈會先設定好速度與方向等參數;測試彈再模擬反擊接戰程序,以類似「子彈打子彈」的方式撞擊靶彈;通常靶彈不會裝上具導引與追蹤功能的尋標器,因此不大可能打到測試彈。

至於弓三攔截高度為四十五公里,弓三增程飛彈攔截高度提升至七十公里,已達大氣密度極低的中氣層,極易受到宇宙射線影響,因此需要使用太空元件。

「只是很多東西上了太空(距離地表一百公里),就是另外一個世界。」曾在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的張誠判斷,如媒體報導為真,弓三增程飛彈測試失敗關鍵應在太空元件。

中科院曾參與NASA的「AMS太空磁譜議」計畫,對太空科技有初步掌握,惟中氣層各項環境條件較地面嚴苛許多;加上弓三極速達七倍音速,不論是材料耐受度、防護塗層(coating)或散熱等各項設計概念完全不同。

張誠期許,未來如能順利完成補考,將會是台灣飛彈研發的再次重大突破。

而國軍武器研發分為研究測評與戰術測評,如結案即需繳回預算,無法再進行測試。這項試射顯示,以「強弓專案」為名的弓三增程飛彈研發尚未結案。

不過,過去曾有罕見一例,為前參謀總長郝柏村於一九八三年兼任中科院長時,由代理院長黃孝宗負責研發任務。原本配合天弓飛彈研發的衝壓引擎計畫一度因失敗而結案,但在黃孝宗的堅持下,挪用院內預算又再撐了一年多,研發才總算開花結果,完成試驗後,重新編列預算和測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

蕭介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