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正夯,台灣緊握全球供應鏈,歐美都會來敲門

2020-05-18 11:12

? 人氣

「我們應該要讓美國了解,台灣可以讓他想要規劃的供應鏈更完整」,邱達生分析,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晶圓、封測技術都具有優勢,可以強化美國IC設計能量,其次,台灣中小企業在零組件生產表現優異,也有助於讓美國供應鏈更為完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積電無畏疫情,第一季獲利創歷年同期新高,稅後純益約1169億元。(柯承惠攝)
台積電無畏疫情,第一季獲利創歷年同期新高,稅後純益約1169億元。(資料照,柯承惠攝)

不過邱達生提醒,台灣固然產業實力強勁,在美國主導未來區域經濟的前提下,台灣農業關稅平均為16.9%高於美國,台灣若想加入,農業等弱勢產業勢必會承受巨大壓力,政府必須提前思索並研擬對策。

另一方面,邱達生認為,若台灣能成功打入美國主導的聯盟或其他多邊架構,有助於提升國內研發能力,在全球供應鏈站穩腳步,甚至往更上游移動。

台灣科技實力 美國、歐洲與中國想合作

「未來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一定是由科技來帶動」,楊瑞臨說,科技本來就是各國發展的重中之重,這次疫情暴露出既有供應鏈的脆弱之處,同時揭示新興科技各種應用面貌及藍圖,讓美國、中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更清楚科技布局的方向在哪,進而加速戰略規劃。

楊瑞臨認同美國還是全球Leader,但不會是獨大,必須靠呼朋引伴、壯大實力,除了歐盟,日本、韓國、台灣也都是必須招攬的重要戰友。

比較特別的是歐盟,楊瑞臨指出,歐盟科技輸給美國、市場依賴中國,接連經歷美中貿易戰、疫情,可謂受傷慘重,這次也痛定思痛,加速科技自主、市場自主;歐盟若想在科技領域急起直追,甚至在部分項目做到與美國平起平坐,勢必得借重外部能量,台灣自然是選項之一。

「美國、歐盟、中國都會來敲門」,楊瑞臨認為,台灣兼具產業、科研能量,會是主要經濟體爭相延攬的對象,這固然是大好機會,但也必須步步為營,因為美國與歐盟表面合作、心裡競爭,對中國則是又愛又恨,一方面想要減少依賴、一方面又無法完全割捨。

楊瑞臨表示,台灣要顧及複雜的動態情境,而且三大經濟體建立全新供應鏈同時,供應鏈中的科技成分會愈來愈重,台灣企業必須思考,與國際夥伴合作之餘,要如何兼顧彼此微妙的競爭關係,以及衡量這樣的商業合作,會不會觸及其他國家底線。

楊瑞臨直言,未來從大企業到隱形冠軍,要如何以優雅姿態周旋於列強之間,不僅需要細緻且縝密的策略,還得視世界局勢變化而動態調整;但他樂觀地說,台灣已經被全世界看見,未來幾年,將是形塑國家品牌的最好時機。

資策會MIC產業顧問王義智也認為,台灣的ICT(資通訊)基礎穩固,加上資服產業技術實力有目共睹,不但可以在這波數位化浪潮中搶得先機,甚至組成資服國家隊,協助國內傳統產業轉型,進一步更可以將技術輸出,達成另一種TAIWAN CAN HELP的外交與外銷模式。


責任編輯/ 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