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古典音樂之都 柏林領導風騷

2013-10-14 17:31

? 人氣

號稱有153座博物館、420個藝廊的柏林,文化深度相當可觀(取自網路)

號稱有153座博物館、420個藝廊的柏林,文化深度相當可觀(取自網路)

德國首都柏林,一個在1990年才從分裂復歸完璧的城市,傳統上被認定為政治的重鎮,但其實柏林的文化底蘊也非常深厚。據《紐約時報》報導,近年來柏林吸引大批年輕的古典音樂作曲家、演奏家進駐,儼然成為新世代的古典音樂之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柏林在藝術城市的光譜上,原本以視覺藝術著稱,也在電影與流行文化產業上也頗具影響力。近年來,柏林開闊、多元、包容的氣氛,加上低廉的房價,讓許多年輕一輩的古典音樂專業人士,捨棄生活費高昂的紐約,前進柏林發展音樂事業。許多指標性的音樂廠商也紛紛進駐柏林,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法國唱片公司Harmonia Mundi的德國分公司2013年10月從海德堡遷移至柏林。索尼音樂(Sony Music)及DG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4年前便在柏林設點。此外,許多音樂界的公關與經紀公司,例如Opus 3 Artists、英國Albion Media與德國Konzertdirektion Schmid,皆已悉數到位。

柏林的新住民也不乏樂壇當紅人物。發跡於英國的法籍作曲家安崔爾(Mark Andre)、奧地利作曲家紐瓦琪(Olga Neuwirth)與狄安(Brett Dean)、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鋼琴家主角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都定居於柏林。

號稱有153座博物館、420個藝廊的柏林,文化深度相當可觀,而且自18世紀以來,就是音樂理論家及樂評人的薈萃之地。然而1933年納粹黨上台,猶太音樂家被迫離開德國,相關作品被禁,讓德國音樂人才急劇衰減。

戰後的德國文化界,無論是哲學家或音樂家,政治立場時常糾葛於納粹陰影。但是這個歷史的幽靈,似乎在新柏林人的反思及辯證下逐漸消融和解,反倒成為吸引新住民的能量。

艾馬爾說:「居住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城市,很是有趣……柏林以一種靈巧、反思與正義感來看待歷史,極具正面意義,值得世人借鏡。」

20多年前,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剛完成統一的時候,柏林的藝術能量完全無法與紐約、倫敦或巴黎相比擬。但是隨著德國在經濟、文化上對歐盟的影響力水漲船高,加上無數的藝術家參與柏林的文化復興工作,終於讓柏林成為極具吸引力的藝術之都。

柏林甚至吸引了許多以色列青年前來「聚義」。德國與以色列,亞利安與猶太,柏林開闊的文化氛圍可見一斑。知名的以色列曼陀林演奏家艾維塔(Avi Avital)則宣稱:「我們嚮往的不再是史坦與帕爾曼的紐約,而是拉圖與巴倫波因的柏林。」

美國大提琴家維樂絲坦(Alisa Weilerstein)說:「現在的柏林正如30年前的紐約,而且是紐約最好的一面。柏林擁有紐約的優點,沒有紐約的瘋狂。生活物價合理,文化上更是兼容並蓄,可以讓人盡情去開拓、去發現。」

柏林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絕非偶然。柏林愛樂的終身首席指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起了重要的作用。卡拉揚熱衷錄製音像作品,一生影音作品超過1,000種,在全球創造近2億張的銷售數字。

卡拉揚對於錄音技術非常在意,甚至親身參與唱片工業發展。80年代錄音工業進入CD時代,卡拉揚大力推廣。這位重視音樂媒體科技、領導柏林愛樂34年係的大指揮家,留給柏林音樂產業一絲不苟的工藝精神

座落於柏林西南方的Teldex Studio Berlin,薇勒絲坦稱之為「全世界最棒的錄音室」,高傳真的直刻技術(Direct Metal Mastering)以及廣為流行的DVD-Audio都是發源於此。柏林的基督耶穌教堂(Jesus-Christus-Kirche)也是以優異的錄音效果著稱,在此地錄製的CD常常會在封面上標誌出這座教堂,當作賣點。

過去,德國政府對於古典樂團的支持一向著力甚深,德國是全世界職業樂團數最多的國家,在音樂教育上也投注了相當的資源。然而過多的樂團也為政府造成了沈重的財政壓力。

1992年以來,德國政府開始有計劃地縮減補助,全國共有37個職業樂團遭到整併或取消。面對政府經費緊縮,今年10月1日,100多個德國職業樂團參與了一場24小時罷工抗議。

柏林是否能持續引領古典音樂界的風潮,政經環境一大關鍵。但無論如何,柏林還是不斷向世界放送文化吸引力。文化聚落的生成、自由的思辨以及完整的產業鏈,始終是文創產業的根基。只要根基還在,文化的柏林仍然讓人樂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