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飛彈為何一射就爆?紐時:美國可能已成功駭入發射系統

2017-04-20 09:40

? 人氣

北極星一型潛射彈道飛彈。(美聯社)

北極星一型潛射彈道飛彈。(美聯社)

北韓於4月16日發射一枚飛彈,飛彈發射幾秒後發生爆炸,這是北韓今年以來第三次試射失敗。日本共同社報導,北韓飛彈試射接二連三失敗,可能代表美國利用網路進行的反制作戰十分成功。對此,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受訪時頗為神秘,說「出於保密,不予置評」,但又說「未來美國與北韓將在網路戰場上展開大規模作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6日《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披露,三年前,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命令美國國防部加速進行針對北韓的飛彈反制計畫「主動抑制發射」(left-of-launch),就是在敵方發射飛彈前,駭入其飛彈指揮系統並加以遠端操控或接破壞。

共同社指出,美國國防部從2008年就開始研發「靈火」(Nimble Fire)技術,即是主動抑制發射的必要技術。《紐時》發現,去年春天北韓就傳出許多軍事火箭爆炸、在空中解體等失敗消息。雖然技術差錯等原因也會導致試射失敗,但支持新計劃的人士認為,依照北韓目前技術,應不致如此慘烈,認為新計劃正在發揮作用。

北韓16日清晨發射飛彈,但一升空立刻爆炸。(美聯社)
北韓16日清晨發射飛彈,但一升空立刻爆炸。(美聯社)

這種電子戰並不稀有,美國和以色列過去就發動過「震網計畫」(Stuxnet),利用電腦病毒對付伊朗核設施,但當時的攻擊目標,是固定地點的地下核濃縮工廠,相較之下,北韓的飛彈來自全國多處發射基地,也利用移動式發射器四處攜帶,事前確知位置並不容易,一但被發現很可能會立刻被破解,就如「震網」病毒當年的下場。

北韓的渴望:核武保障政權不倒

北韓飛彈技術近20年來突飛猛進,主因可追溯至蘇聯解體,在蘇聯火箭專家幫助下,北韓的新一代導彈清一色屬於蘇聯設計。曾有美國軍武專家分析,北韓「在飛彈研發和生產史上的成績獨一無二」。歐巴馬於2009年上台時,北韓已部署了上百枚短程和中程導彈,並成功把自製的飛毛腿導彈銷往埃及、利比亞、巴基斯坦、敘利亞和葉門等國家,大賺數十億美元。

北韓在太陽節閱兵式展出的新型彈道飛彈,外型與俄製「白楊」洲際彈道飛彈高度相似。(朝中社)
北韓在太陽節閱兵式展出的新型彈道飛彈,外型與俄製「白楊」洲際彈道飛彈高度相似。(朝中社)

同時,北韓也在開發網路戰力量,2014年,北韓破壞了好萊塢索尼電影娛樂公司(Sony)約70%的電腦系統,讓專家大吃一驚。去年9月,金正恩慶祝北韓核武發展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次,那次爆炸破壞力達到廣島原子彈的兩倍之多。

但金正恩並沒放棄擁有讓核彈頭射程更遠的新一代飛彈,前總統候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日前被維基解密(WikiLeaks)洩露的電子郵件就提到,北韓利用蘇聯設計的一種搭載熱核彈頭的飛彈「R-27」,R-27體積夠小,可以由卡車運送到洞穴裡,更難被美國發現進而摧毀。

「北韓的下一個目標可能是,研發出可對全世界構成威脅的機動洲際飛彈」,一份有希拉蕊署名的文件寫道。

結果2010年,一枚新式飛彈就在北韓的閱兵式上現身。到了2013年2月一份監控數據顯示,該場試爆的威力與廣島原子彈爆炸相當。美國國防部隨即宣布擴大反飛彈攔截系統的部署,也公布「主動抑制發射」計畫,雖然沒有特別提到北韓,但該報告的一份相關研究曾以北韓飛彈為示意圖。

北韓2017年太陽節大閱兵,金正恩親自檢閱部隊。(勞動新聞)
北韓2017年太陽節大閱兵,金正恩親自檢閱部隊。(勞動新聞)

而且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近日才聲稱,已處於測試洲際飛彈的「最後準備階段」。《泰唔士報》指出,歐巴馬卸任前曾警告川普(Donald Trump),美國目前還無法有效阻止北韓的核武發展。專家分析,北韓現在正致力研發縮小核彈頭,並安裝在洲際飛彈上,才能宣告北韓可以攻擊到美國本土。

但問題是,即使川普和歐巴馬做出相同選擇,一旦美國使用網路戰反擊核發射系統,俄羅斯和中國也可能會比照辦理對付美國,任何擁有核武的國家,也可以利用網路戰來發動秘密攻擊。

而中國最近日雖然依照聯合國決議,制裁北韓的煤炭進口,但又大力反對美國在南韓部署薩德高空飛彈防禦系統(Thaad)。而川普政府卻希望部署更多,甚至不排除部署核武器。目前看來,網路戰確實是暫時牽制北韓核計畫的最佳方式。

薩德反飛彈系統擊落飛彈示意圖。(雷神官網)
薩德反飛彈系統擊落飛彈示意圖。(雷神官網)

《朝鮮日報》也稱,美國的網路戰可能讓北韓洲際飛彈的完成時程表延宕,英國前外交大臣里夫金德(Sir Malcolm Rifkind) 16日說「我堅信,是美國的網路戰讓北韓的飛彈試射以失敗告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