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成功的卡特爾如何傷害消費者

2020-04-20 07:30

? 人氣

產油國達成減產協議,再次讓外界看到卡特爾對消費者的傷害(美聯社)

產油國達成減產協議,再次讓外界看到卡特爾對消費者的傷害(美聯社)

在美國牽頭下,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等產油國達成減產協議,數量高達每日減少970萬桶石油,雖然未必能讓油價飆高,但至少支撐不再滑進谷底。這次成功達到聯合減產的卡特爾行為,也再次讓外界看到聯合壟斷是如何傷害消費者,及「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現實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一個多月的國際油市,確實非常多變、精采又戲劇性,其間又結合各國的經濟利益、地緣政治角力。三月上旬,先是因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1(俄羅斯)的紛爭,導致油價單日重挫3成;緣由是3年前OPEC+1達成的每日減產210萬桶的協議到期;鑑於新武漢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OPEC的老大沙烏地阿拉伯要把此協議延長到年底,同時4-6月再多減產150萬桶,但俄羅斯反對,認為減產毫無意義。

OPEC+1藉著減產支撐、控制價格,在經濟學上是所謂卡特爾的聯合壟斷行為,一般廠商如果敢聯合壟斷拉高價格,大概馬上就要被該國政府起訴─例如當年國內面板廠商,就是被美國政府指控與其它國家的面板廠聯合壟斷、拉高價格而被罰款百億元,不過,全球產油國的聯合壟斷行為則似乎已「正常化」而廣被接受;美國政府到處告發廠商聯合行為,但政府自己出面牽頭聯合行為,則是理所當然、毫無違和感,是標準的「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

這次俄羅斯不願加入減產行列,正常情況下,這個卡特爾就瀕臨解體。不過,沙國更狠,乾脆直接大砍價格,引爆石油價格戰,這是標準的以戰逼和,讓國際油價從原來的每桶40美元,快速下滑到20美元,結果讓另一個「場邊觀戰」的美國跳下來當和事佬。

近年美國因頁岩油成功開採,每日產油量已達1200萬桶,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不過頁岩油開採成本較高,一旦油價走低,不少頁岩油企業就會難以經營,那些企業所發垃圾等級的債券,違約風險也提高。

這就是川普要當沙、俄之爭和事佬的原因,其實還是為了本國利益;最終能達成協議,也是因為沙俄雖然嘴硬,但都知道價格繼續殺下去就要「見骨」,大家都受不了,兩國都有超過5成以上的財源依靠石油,因此就趁美國出面搓和時談出協議下台了事,才能保有本身的利益。

不過,對其它非產油國而言,油國卡特爾達成減產協議,當然不算什麼可喜可賀的好事,因為油價走低總是對經濟帶來正面效應;根據世界銀行的模型估計,油價每下跌30%,將拉動全球經濟增長0.5%,這個數字還是綜合受損的產油國後的數字,單看非產油國,其獲利應該更高。只是現在油價因人為操縱而上揚,經濟再難從低油價獲利,聯合壟斷、價格操控是如何傷害消費者,這應該是非常典型又明顯的案例。

至於油價走勢,根據專家估計,油國組織23個國家承諾每日總計減產970萬桶石油,減產幅度達13%算是創紀錄的幅度,加上幾個被制裁國家的減供,估計可能使市面上的原油日供應量減少2,000萬桶。

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不過從油價還是停留的「2字頭」看,顯然此聯合行為雖然能有效防止油價再下滑,卻無力拉抬讓油價再飆高,原因是需求面的全面潰敗。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各國紛紛祭出的停工、封城、鎖國、居家隔離令,大幅減少對油的需求,每日需求減少3-5千萬桶─只要看到飛機場仍停滿無法起飛的飛機、各大都會仍因汽車不能上路而「空氣新鮮、終日藍天」,就代表原油需求仍低落。經濟不回到正軌前,油價無由飆漲;不過,當經濟與用油回到正常時,聯合壟斷之害就會被凸顯。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