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長權觀點:石化原料管線不該進市區

2014-08-03 10:17

? 人氣

高雄氣爆釀成最大工安事件,也爆出都市計畫與管理的大漏洞。(高雄氣爆救災現場/余志偉攝)

高雄氣爆釀成最大工安事件,也爆出都市計畫與管理的大漏洞。(高雄氣爆救災現場/余志偉攝)

高雄市在2014年7月31日至8月1日間所發生的火災爆炸事件,造成了近30人死亡、近300人受傷、近500戶房屋受損的慘劇,這是我國石化工業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工業安全事故。從事後高雄市政府所披露事故發生前石化業廠商管線操作條件、分布狀況,事故發生前後災害現場及周邊環境採樣數據,爆炸點分布和威力強度來推測,這次事故可能是因為具有極高可燃性特性的化學物所引起的火災和爆炸。事故發生的情境很可能是一種或多種液態有害物從輸送管洩漏後的蒸氣隨著管道間帶往他處的過程中,讓有害物的濃度在某些微環境中達到化學物的爆炸的上下限濃度範圍,並且在熱源或火源的引燃引爆下的一連串化學連鎖反應所發生的火災和爆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有在這麼慘烈的事故之後我們才驚覺,原來高雄人家門前的馬路下面有那麼多條高危險性的化學原料管線穿過,縱橫交錯的管線進入市區的結果讓高雄市各個行政區像是石化工業區內一個個的廠區。居民平常在家的化學汙染暴露就像現場工人在工廠一樣,居民同時也承擔與現場工人一般的工業等級的風險,多年來高雄人真正生活在客廳即工廠的環境之中,這個現象在世界上進步國家的城市裡實在少見。

就目前討論最多的丙烯作為高雄市所面臨的有害物的一個例子來討論,大家就可以知道問題的嚴重和複雜。丙烯是最重要的石化原料之一,但同時也是最危險的石油化學物質的一種。急性暴露丙烯蒸氣有強的鼻、喉、呼吸道的刺激作用,高濃度暴露則有窒息、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暴露後會顯現出來眼花、頭痛、頭昏、噁心、呼吸困難、昏迷的症狀、甚至死亡的後果。工人必須穿戴呼吸防護具來避免吸入危害、戴護目鏡、臉罩、安全鞋來避免接觸危害,丙烯暴露的健康風險也才能降低。當居民就是工人時,這些工業安全裝置也成為個人在公共安全上的生活必備品?問題是人民有被充分告知這樣的處境嗎?預防化災的各項準備都作了嗎?

高揮發性讓丙烯蒸氣很容易和空氣混合達到2-11%的爆炸範圍,比空氣重的特性讓丙烯蒸氣可以在接近地面的地方累積、很容易沿著地面竄流到很遠的地方,增加接觸火源導致閃火爆炸的機會。液態的丙烯從管線洩漏出來後會因為蒸氣化將空氣中的水氣冷凝而產生肉眼可見的白霧,通常這時候代表當時當地丙烯蒸氣已累積到不低的濃度,而且其他地方同時也有眼睛看不到但是濃度也可能不低的丙烯蒸氣。一旦因熱源或火源接觸到丙烯蒸氣就可能引起火災且常常伴隨爆炸,同時也可能更進一步讓火災蔓延到他處,這個特性會讓洩漏點不一定是唯一的爆炸點。

丙烯火災爆炸事故後的緊急應變措施的最優先考量點是保護救災人員、員工、社區居民的安全和健康,而應變的首要之務就是將可能發生火災周邊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封鎖為隔離區,並且儘快撤離清空區內人員。參加救災的緊急應變人員要有好的防災訓練和足夠的防護設備,滅火前應先切斷丙烯來源,如無法立即斷來源就要只好讓丙烯燃燒掉或擴散稀釋掉,滅火控火時可使用二氧化碳、乾粉、或水霧等方式,但是切勿使用水柱滅火。為防範爆炸對消防人員的危害儘可能在距離火災源較遠的地方滅火,甚至使用無人操作的自動滅火器材更理想。當社區就是廠區時,這些在工廠使用的緊急應變作為和裝備,卻也成為社區逃難求生的方法和必需品?問題是這些物資在那裡?

國際上沒有人會像我們這樣讓石化原料管縱橫市區,讓風險硬生生地套在一般居民身上。為了避免上面提到的防災上會碰到的種種麻煩的事,各國政府除了立法規定運送石化原料管線材質的安全規格、施工維護檢修的標準程序之外,大多也根據風險大小訂定鄰近管線的土地利用規範,來確保居民受到有害物輸運管意外影響的機率和嚴重度可以降到最小。例如依據有害物質火災爆炸的嚴重程度訂定這些管路和周邊建物之間的緩衝區,像丙烯這類高有害物質,在不同地區從管線中心點到周界的緩衝距離,可以從幾十到幾百公尺不等。緩衝區內不能有建物而緊鄰緩衝區的地區建築物高度、建材和用途都有規範。

把這種最小安全距離的標準運用到高雄市,現有的石化燃料管線幾乎沒有一條可以和周邊的住家、學校、醫院、安養院、商場安全共存。高雄市究竟是要都市化還是工業化?現況不改變兩者之間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如果要共存則只能搬動其中一個來實現,不是將現有管線集中到不必經過市區的工業專區,就是將現有社區騰空出來讓路給石化燃料管線通過。捨此治本方法不作為卻只想用加強檢查的治標方法來遷就危機四伏的現況,最終都將只是一場徒勞無功、降險有限的無效作法,更是對這次慘絕人寰的工安事故的一個虛應故事的回應罷了。剛剛經歷工安巨變的高雄人要選擇哪一條路?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