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書摘(2):焦土仍留幾點紅(下)

2014-07-04 05:32

? 人氣

抗戰勝利後第一年,國民政府普遍頒發「參加抗戰證明書」,連我這個小兵也領到一張,你想想,他一共發出多少張?今天,這一紙證明也是一件文物,文物有拍賣,有展覽,這個證明書始終不見現身,那雪片也似發出來的這張紙,怎麼雪片也似全都不見了?固然時局動盪,很難保存,恐怕心情不好,也無意保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兵卒的身分奇怪,既像在朝,又像在野,我上邊看看,下邊瞧瞧,連年內戰,各地慶祝抗戰勝利的意願都不高。退守台灣後,政府要管理人民的記憶,進而管理人民的聯想,這個那個英勇作戰的部隊,這個那個運籌帷幄的將軍,這首那首激昂悲憤的歌曲(我們是唱著這些歌長大的),忽然都成了忌諱。抗戰期間的「國共合作」,尤其引人悔恨,「七七」是個沒精打釆的日子。有一天,中國共產黨的那位偉大舵手說,而且是當面對訪華的日本政要說,日本無須為侵略中國道歉,有八年抗戰,中共才趁機壯大。轟隆一聲,泰山其頹,梁木其毀,國殤英靈,都成了棄兒。

中國抗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戰場,盟軍在九月二日接受日本投降,中國把九月三日訂為軍人節,這天倒有許多慶祝活動,鼓舞士氣。社會沒有多少振,好像這只是軍人的事,好比紀念大禹治水只是水利委員會的事,意義縮小了很多。一九六二年,劉紹唐辦《傳記文學》,專門翻舊賬,我非常驚訝,我們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史之國,無父無祖之人,這種雜誌怎麼能辦?他辦了,而且很成功,慚愧我小人之腹。

「抗戰」這兩個大字是到了英雄老去,百姓劫後懷舊的年代才重新擦亮的。人之一生總得有點兒價值,總得對天地君親師有個交代,若是把八年抗戰抽掉,必有千千萬萬生者如同行屍走肉,千千萬萬死者成了冤魂,怎麼使得!怎麼甘心!怎麼擔當!抗戰,中國人無論如何撐了八年,無論如何中國勝利了。中國人顛沛造次,不改志業,流亡不做流氓。中國人廢寢忘食,移山奪河,流汗無暇流涎。中國人捨死忘生,英雄無名,流血不求留徽。這是人格,這是國魂,這是天柱地維,這是民族的脊梁骨。「國可滅史不可滅」,史不滅國亦不滅,萬古千秋,無論叫甚麼國號,改甚麼朝代,一旦有危急存亡的考驗,那抗戰烽火烤過燻過的靈魂,都會從天上地下重返人間,化入民心士氣,一同創造國運。有他們,你多算多勝;沒有他們,你少算少勝,甚或根本不勝。

當年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想起抗戰,深深感覺抗戰一代每個人都像海明威筆下的那個老漁夫—千斤魚肉算了吧,但無論如何也得好好的保存那付魚骨頭。面對那一付龐然雄奇的骨頭架子,史在,國在,人也在,以先覺覺後覺,鐵馬金戈入夢來。所以要仰仗歷史,歷史只能撮其要、記其事,所以也得仰仗文學,仰仗眾人的記憶,這是廣義的「歷史」,可以有情感,有細節,把鐵錚錚的精神交給世世代代。

編按:


今年適逢「七七事變七十七週年」,天下文化出版兩本重點書:《被遺忘的盟友》,以及《我們生命中的七七:從盧溝橋到中日八年抗戰》。本文為《我們生命中的七七》中選文,由散文大家王鼎鈞先生執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