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病菌的對抗,永遠不會停歇!」改變歷史的瘟疫:《怪奇科學研究所》選摘(2)

2020-02-29 05:10

? 人氣

嘉年華會上出現的鳥嘴面具也源自瘟疫醫生的面罩。圖/截自網路
鳥嘴面具源自瘟疫醫生的面罩。圖/截自網路

這種只能自保不能救人的治療,終於在19世紀第三次「瘟疫大流行」的時候得以改變。1855年開始的瘟疫大流行是歷史上傳播速度最快、範圍最廣的一次。從中國的雲南省開始,蔓延到了印度,傳到了美國舊金山,也波及了歐洲和非洲。僅僅10 年,傳到77 個港口60多個國家,全球死亡人數超千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幸運的是19世紀的微生物學領域已經有了足夠力量發現真相。瘟疫在中國華南爆發的那年6 月15 日,亞歷山大.耶爾森抵達香港。起初耶爾森不被允許進入停屍房,透過賄賂處理屍體的英國水手,才得以在停屍房逗留幾分鐘。而就是這幾分鐘,耶爾森用無菌針在死去的水手身體的腫塊上提取了一些液體。回去之後,他在顯微鏡底下觀察到一種呈陰性的桿狀菌。隨後他將桿狀菌接種到了健康的豚鼠身上,幾天後,接種病菌的豚鼠都死了,並在屍體上檢測到一樣的菌落。最後他斷言,「毫無疑問這就是導致瘟疫的微生物!」自此,這種致病菌便以耶爾森的名字命名──耶爾森氏菌。

發現了耶爾森氏菌後不久,耶爾森在一次救助工作中,與法國軍醫路易.西蒙德又發現了這種瘟疫能在老鼠與人之間傳播。很快,在1896年黑死病波及印度的時候,俄國科學家哈夫克伊納經過一年的努力,用桿狀菌製作出了第一個疫苗。

瘟疫的疫苗很快開始投入使用,拯救了成千上萬的患者,只有19 人因為疫苗受污染而醫治無效病死。雖然有了疫苗,但是如何控制黑死病的傳播還是一個難題。

1910年,華僑伍連德在出任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的時候,發現了黑死病同樣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透過有效的隔離和高效處理傳染源,黑死病的蔓延被成功抑制。自此一役之後,人類為對抗黑死病所做的無數努力總算取得較好的效果。

直至今天,還有很多人將精力投入到對黑死病的研究裡。雖然主流觀點認為曾經三次爆發的黑死病元凶就是鼠疫桿菌,但還是有不少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即便是現在我們都還沒有完全揭開黑死病的面紗。

歷經滄桑,橫掃歐亞大陸600 年之久的黑死病逐漸消散。但就像遊戲《輻射》中的那句話:戰爭從未改變。人類與病菌的對抗永遠不會停歇。

註一:《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講述1348 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瘟疫流行,10 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裡避難。他們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共住了10天講了一百個故事。

註二:查士丁尼瘟疫是指西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它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

《怪奇科學研究所》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怪奇科學研究所》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作者SME,知名科學媒體。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怪奇科學研究所》(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