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蘇貞昌要當哪種海鷗?

2014-01-23 06:00

? 人氣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的兩岸政策看不出論述重心何在(吳逸驊攝)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的兩岸政策看不出論述重心何在(吳逸驊攝)

民進黨「2014年對中政策檢討紀要」被批評毫無新意,蘇貞昌隨後提出的「海鷗理論」與「中國加一」,雖然看似略具新意,但多數人卻不知其意所何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蘇貞昌的說法,「海鷗理論」是指:兩岸關係應該像海灘上的人與海鷗,雙方各走各的,互不礙事。「中國加一」則是指:中國不要封鎖台灣的國際空間,兩岸一起在世界上,就是中國加一,讓中國加分。

從蘇貞昌說法可知,不論是「海鷗理論」或「中國加一」,其實都祇是一種比喻,還稱不上是論述;既非論述,其重要性本應無須高估。

但令人好奇的是。這兩個比喻,過去外界聞所未聞,可以說是蘇貞昌的「創見」;但何以黨主席難得的創見,竟然未被寫入「對中政策紀要」這份歷史性文件中?何以蘇貞昌要在「紀要」發布後才緊接著公諸大眾?而且,如果謝長廷說法無誤:「『中國加一』早被中國事務委員會否決」,何以一個已被黨內否決的主張,卻會被黨主席拿來大肆宣傳?

國台辦抨擊蘇貞昌是「穿台獨的老鞋走不出新路」,中國媒體也說他的「中國加一」是在變相鼓吹一中一台,「哪裡是中國加一,分明是中國減一」;又批評他的「海鷗理論」是「將大陸與台灣的關係完全割裂、錯置,有著強烈的欺騙性、虛偽性」。

北京對蘇貞昌的這些批評,其實也是「穿統一的老鞋」,老八股舊調重彈,聽聽就好。但蘇貞昌的中國政策,至今祇有比過去更倒退一哩路的一份「對中政策紀要」,以及兩個缺乏明確性原則的比喻,卻是不爭事實。從兩岸關係歷史進程來看,他這種未能與時俱進的消極態度,確實有點可惜,也失去了與國民黨一爭兩岸話語權的大好機會。

在民進黨歷史中,其實過去並不缺乏有創意的兩岸關係論述。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許信良的「大膽西進」,以及新潮流的「強本西進」,不但是當時的主導性論述,也是當時的政策主張,可見民進黨內始終都有「兩岸關係論述設計師」這樣的人才。

但這些「設計師」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如果蘇貞昌身邊有幾位這種「設計師」的角色,「對中政策紀要」絕不會祇是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修正再版;更不會讓他可能終其黨主席任內的對中政策,祇拿得出兩個比喻,而非一個與時俱進的論述,或是一個可以前瞻未來的政策主張。

更何況,即使祇是比喻,蘇貞昌的兩個比喻也頗值斟酌。比方說,如果不嫌吹毛求疵的話,海灘之鷗是否也可以林中之鹿替換?人與沙灘上的鳥要和平相處,人與森林中的動物豈不亦然?另外,海鷗理論若以更具合作與分工性質的雁行理論取代,豈不更有積極性意義?

至於「中國加一」,別說同黨的謝長廷搞不懂意所何指,連中國涉台人士聽了也霧煞煞。「中國加一」這個詞顯然是脫胎於「東協加幾」這樣的詞彙模式,但既然「中國加一」是意指兩岸應和平共存於國際舞台,這個詞有比「活絡模式」更具進步意義嗎?況且,就像謝長廷所質問,為什麼是「中國加一」,而非「台灣加一」?把中國當成主體,而台灣卻變成附屬客體的「一」,難道符合台灣主體性的原則?

蘇貞昌召開過九次「華山論劍」會議,在應邀與會的六百多人當中,其中有許多中壯代學者,他們對兩岸關係的現狀與未來夙具創見,他們有理念,有理論基礎,許多人更有實務經驗,蘇貞昌如果能把這些人倚為智囊策士,授權他們「發想」,他們所能貢獻於蘇貞昌或民進黨的,將遠遠大於也高於「對中政策紀要」與兩個比喻;最起碼也不會讓蘇貞昌每談一次中國政策,就每次倒退一哩路;「穿新鞋走新路」總比「穿舊鞋走老路」,要博得更多肯定吧。

再從現實看,民進黨即使不能掌握兩岸關係的政策權,但總不能連話語權也拱手讓人吧?用海鷗來作比喻,海鷗要飛得越高,才能看得越遠,才不怕狂風巨浪,也才不會迷失方向;翁倩玉在70年代唱的那首老歌,蘇貞昌不妨抽空聽聽。

既然要做海鷗,就不能被歷史與成見所綑綁束縛;而且與其做行走於沙灘之鷗,何不當高空遨翔之鷗?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