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壇大師 萊辛隕落

2013-11-17 18:57

? 人氣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萊辛。(取自網路)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萊辛。(取自網路)

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萊辛(Doris Lessing)17日與世長辭,享壽94歲。萊辛創作等身,作品涵蓋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劇本與傳記。負責遴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瑞典學院推崇萊辛是「女性經驗的史詩作家,以懷疑精神、熾烈熱情與幻化魔力,解析透視四分五裂的人類文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19年10月22日,萊辛誕生在今天伊朗(當時仍稱波斯)西部克曼沙,一個英國殖民官員的家庭,閨名多麗斯.梅.泰勒。6歲時舉家遷往非洲的英國殖民地南羅德西亞(今日的辛巴威),家計很快陷入困境。在非洲早年的艱苦生活中,19世紀小說大師如狄更斯、吉卜齡、史湯達爾、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成為萊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侶,也為她的文學生涯奠定厚實基礎。

萊辛從小受到母親嚴苛管教,但她一直努力反抗掙脫,13歲從一所女子學校輟學,從此走上自我教育、四方闖蕩之路。她很早就結婚生子,但兩度姻緣都以離婚收場,只是至今仍冠第二任丈夫的姓氏。1949年,萊辛回到祖國首都倫敦,文學事業正式啟航,出版第一部小說《青草在唱歌》,以非洲殖民地社會為背景,描述一位白人農夫妻子與黑人僕役的悲劇情事。

萊辛曾經加入英國共產黨,早年作品帶有濃厚的社會與政治批判色彩,對非洲殖民地黑人的悲慘際遇尤其同情,撻伐種族隔離制度不遺餘力,甚至導致羅德西亞與南非政府將她列為不受歡迎人物,讓她30多年無法重返第二故鄉。

之後萊辛以6部小說構成的《暴力的孩子》組曲再接再厲,鋪陳女主角瑪莎.奎絲特的醒覺與解放,但又瀰漫著絕望與宿命的色彩,為女性成長小說立下新典範。1962年《金色筆記》問世,確立了萊辛的文壇地位,這部小說以錯綜複雜的敘事手法呈現男女關係、性欲、政治與情緒的糾葛激盪,成為女性主義發軔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不過萊辛似乎不太樂意被定型為「女性主義作家」,進入1970年代之後,風格與題材屢次轉變。她從浪漫主義出發,探索超越理性與自我的領域,寫下多部「內在空間」小說。後來又深受伊斯蘭教神祕主義教派「蘇菲派」的影響,並將筆鋒轉向科幻小說。

萊辛曾說,《天舟座老人星:歷史檔案》系列是她最重要的作品。這5部科幻小說虛構人類文明在核子冬天之後的發展,探討殖民主義、核子戰爭、生態浩劫,以及男性與女性處世原則的對立。不過有趣的是,儘管萊辛本人對科幻題材興致勃勃,但許多批評家認為這種文類反而是她的弱項,而且她如果沒有涉足科幻,應該早就可以摘下諾貝爾獎。

進入垂暮之年的萊辛,依然創作不懈,除了小說之外,劇本、散文與自傳也先後出爐;她愛貓如命,寫過幾本以貓只為主角的小品。萊辛最新的作品是今年7月底出版的《裂隙》,藉由一位古羅馬元老的觀點,重新省思人類創生、兩性對峙的種種奧祕。

萊辛晚近的作品經常縈繞著一種景象:全球性的災難爆發,迫使人類回歸原始的狀態。然而在毀滅崩壞與混亂渾沌之中,萊辛還是能夠著眼於人類的本質,看到無限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