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中國網路審查鎖定集體行動 而非批評

2013-10-16 16:30

? 人氣

中國政府防範集體抗爭行動,圖為2011年廣東烏坎村的反貪汙抗議。(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中國政府防範集體抗爭行動,圖為2011年廣東烏坎村的反貪汙抗議。(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以量化研究聞名的哈佛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金加里(Gary King)表示,很多人以為中國網路審查最難容忍的是批評性言論,實情則不然,中共最在意的是經由網路傳播所引起的集體行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紐約時報》16日引述金加里的話說,研究結論令他非常吃驚,大陸網民對政府的一些批評並未被刪除,甚至涉及一些政治領導人個人的評論也未見刪除,而且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該研究是從中國1382個網站中,收集360多萬個博客貼文,隨機抽樣超過12萬個貼文進行分類分析。按金加里對「集體行動」的定義,係指非政府發起、可能動員群眾或者導致群眾聚集的行為,如鼓動民眾上街遊行,或邀集眾人參加聚會,包括聚眾慶祝地方政府官員的偉大功績等,都屬於集體行動。

吃驚之餘,金加里對此現象亦不足怪。中央政府允許貼文存在,可以藉此對地方政府進行監督,對其領導能力進行評估,作為人事參考。如果這些消息都被刪除,中央領導人也就看不到了。

這種作法是否對中共政權帶來風險?金加里說,網民對政府的負面評價,應不致構成特別大的風險,只有在民眾開始行動,才會影響政府對權力的控制。

研究發現,中國的網路審查分成兩個階段,首先是核查階段,是自動完成,接著是作出是否刪除的決定,這由人工完成。金加里說,這種審查方式非常有效,基本上每則貼文在當天都會被審查,但審查者並非認真閱讀每篇貼文,而是針對熱門話題進行監測,然後根據話題是否討論群體性行動,以此決定刪除。

對於「阿拉伯之春」是否能在中國的社群網站廣傳奏效?「不是社群媒體在扮演那樣的角色,而是人民。」金加里說,關鍵在「中國人民是否願意扮演這樣的角色。」

多年前,記者曾在上海採訪一位知名維權律師,他專門為下崗工人遭到不平待遇而發聲。他的辦公室掛滿各種感謝錦旗。我問他,怎麼敢對當局或國企提出抗告,「個案可以,集體案件不行。」我才恍然大悟。而且據他解釋,何謂集體?兩人以上即為集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