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從以色列的拉賓廣場看以、巴和解

2020-01-05 07:00

? 人氣

奧斯陸協議由於拉賓被暗殺而停滯,從此讓「敵人」生存的和解意識,被激進的復國主義攪亂,執政政黨再也無法推動以、巴和解協議。圖為以色列國旗。(AP)

奧斯陸協議由於拉賓被暗殺而停滯,從此讓「敵人」生存的和解意識,被激進的復國主義攪亂,執政政黨再也無法推動以、巴和解協議。圖為以色列國旗。(AP)

去特拉維夫旅遊,拉賓廣場幾乎是必去的景點,該廣場是特拉維夫城市最大的廣場,原名列王廣場,1995年改名為拉賓廣場,紀念在該處被刺的以色列總理拉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廣場中央站立著猶太大屠殺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Holocaust,由雕塑家伊加爾·圖馬克金(Igael Tumarkin)在1975年完成。廣場東北角有一個拉賓謀殺現場紀念雕塑,地上標記有拉賓被刺時,他和刺客及保鏢的位置,也是由他設計。雕塑中呈現一些翻動的石塊,反映政治的動蕩如同地震一般。

拉賓謀殺現場紀念雕塑。(維基百科)
拉賓謀殺現場紀念雕塑。(維基百科)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以色列從埃及獲得加薩走廊(Gaza Strip)及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從約旦奪取東耶路撒冷與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從敘利亞手中拿下戈蘭高地共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對占領的土地,以色列政府可以選擇:1、歸還土地,2、將該地阿拉伯居民歸化成以色列國民及3、允許巴勒斯坦在部分土地上建國。歸還土地會造成國防威脅;如果將占領區100萬阿拉伯人歸化成以色列公民,以色列300萬人將會有新的1/3新血信奉不同的宗教及不同的民主制度,對現況會造成嚴重的文化衝擊;處理這些難民,只剩下讓巴勒斯坦建國一途。

以色列政府在1981年宣布兼併東耶路撒冷及戈蘭高地,永久擴張國界以涵蓋這兩片奪得的土地。聯合國安理會通過497號決議,譴責以色列併吞敘利亞領土違反國際法。1982年,以色列政府拆除了西奈半島上的18個定居點,顯示願意歸還巴勒斯坦人土地,讓他們建國。

奧斯陸協議

1993年8月20日拉賓與亞西爾·阿拉法特達成奧斯陸協議,在加薩耶利哥首先自治等問題上達成原則協議。9月13日雙方於美國白宮草坪簽署了《關於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聲明》,處理巴勒斯坦難民財產及其收益的重要問題,制定5年過渡期實現巴勒斯坦人建國意願,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1994年他們二日及當時外長中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1994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拉賓、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1993年9月13日達成奧斯陸協議的一刻。(圖/維基百科)
拉賓、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1993年9月13日達成奧斯陸協議的一刻。(圖/維基百科)

刺客是猶太人

1995年11月4日有10萬人在當時的列王廣場集會,拉賓向群衆發表他的和平政策。演講結束後, 他離開講臺準備上車時,23歲巴伊蘭大學法律系學生右翼青年阿米爾(Yigal Amir)在近距離向拉賓開槍,拉賓送醫不治得年73歲。

阿米爾當場被抓,審判時他的證詞表明他“確定這是上帝的意願,其他的信徒也認識到了,只是猶豫是否要實施。……上帝明確地示意我,祂希望拉賓死。”

阿米爾以殉道者(Martyr)的勇氣完成了這一“旨意”。他認為拉賓致力於和平進程這是背叛自己人民而不是和平,所以他挺身而出替天行道,剪除將猶太人的利益出賣給異族人的猶太叛徒(Rodef)。一些宗教極端分子,認爲暴力不僅正當、并且必需,常帶有極強的正義感和犧牲精神,並且決不帶有悔意。

以拉賓保鏢安全意識極强,卻萬萬沒有想到猶太人會刺殺總理。

奧斯陸協議由於拉賓被暗殺而停滯,從此讓“敵人”生存的和解意識,被激進的復國主義攪亂,執政政黨再也無法推動以、巴和解協議。

導游說他當時從電視看到拉賓被刺畫面,立刻哭的稀里嘩啦,後來大批民衆來到被刺現場向拉賓獻花、點蠟燭致意。好不容易讓以、巴雙方願意聆聽對方心聲的和解氛圍,被極端分子破壞。以色列國内再也無法朝和解方向形成共識,成爲現今反恐、備戰的局面。

阿米爾(Yigal Amir)。(圖/維基百科,By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eddAJjp9vxE4gcuQlc4WA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4E-SLxHr)
刺殺拉賓的巴伊蘭大學法律系學生右翼青年阿米爾阿米爾(Yigal Amir)。(圖/維基百科,By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eddAJjp9vxE4gcuQlc4WA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4E-SLxHr)

拉賓是戰爭英雄

拉賓在19歲加入哈迦納的精銳突擊帕拉瑪赫部隊,並於1947年10月升任作戰參謀長。他在1948年以、阿建國戰爭中擔任哈雷爾旅(Harel Brigade)旅長,在內蓋夫抵禦埃及軍隊。耶路撒冷被圍的保衛戰中,他的的部下發現通往耶路撒冷的途徑,並在聯合國宣布以、阿暫時停火前,完成建造一條新的「以色列的滇緬公路」—「英勇路」(Road of Valor), 確保停火後以色列可以向耶路撒冷運補物資,保全西耶路撒冷的主權。

1964年拉賓擔任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1967年「六日戰爭」中他指揮以色列軍隊在中以壓倒性優勢戰勝攻擊他們的埃及、敘利亞和約旦軍隊。

1968年拉賓從軍中退休,出任駐美大使,任期5年中促成美國成爲以色列最主要的武器供應國家。

1974年拉賓繼續梅厄夫人成爲以色列第5任總理。在任期間於1976年烏干達國際機場成果的執行恩德培行動,救回100多名被劫的猶太人。

1977年4月,因爲妻子未經允許持有超過1萬美金的外國銀行賬戶違法國内規定而引咎辭職。

1992年拉賓帶領工黨再次獲聯合政府的主導權,第二次擔任第10任總理直到1995年被刺身亡。

拉賓對以色列的付出,沒有得到23歲阿米爾的尊敬。他視拉賓出賣以色列曾5次試圖暗殺拉賓終於得逞。

反拉賓陣營

右翼團體利庫德集團及宗教保守主義者將奧斯陸協議退出占領屬於猶太固有領土,是屈服於敵人離經叛道的行徑。按協議退出並拆除在占領土地上的屯墾區及撤軍會危及猶太人的安全。他們把拉賓領導的勞工黨比喻為希特勒及他的納粹禁衛軍,稱拉賓為叛徒及凶手。現任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為當時反對派的領袖。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美聯社)
現任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資料照,美聯社)

反對派組織抗議游行擡棺抗議,並叫囂處死拉賓。以色列國家安全局長曾警告納坦雅胡有人試圖謀劃殺死拉賓要他緩和抗議言論,但被他所拒。後來納坦雅胡辯稱他并沒有煽動暴力行爲。

左翼分子組織和平游行、集會支持奧斯陸協議,10萬人在列王廣場聆聽拉賓的和平宣示。拉賓拒絕穿上防彈背心並搭乘防彈裝甲汽車,阿米爾在近距離開槍奪走他的生命。事後在拉賓身上找到被血染紅的紙條,寫著和平之歌“Shir LaShalom” (“Song for Peace”)的歌詞。

奧斯陸協議解體

1995年9月以、巴再次於開羅集會探討《奧斯陸協議》的進程,推動更多和平目標。會談結果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轄的西岸地區劃分為三級──ABC區,A區域的軍事行政由自治政府管轄,B區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管,而C區域的行政軍事權則是屬於以色列政府。B與C區域佔了整個西岸自治區域8成,屬於巴勒斯坦政府能夠自治行政與軍事管轄的範圍不到土地面積的20%。

2015年九月十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具有聯合國觀察員身分的巴勒斯坦與梵蒂岡可以與其他會員國一樣共同升起旗幟。稍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九月卅日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時,宣示巴勒斯坦不再受限於奧斯陸協議;他認為以國政府支持以人在約旦河西岸屯墾以及拒絕釋放巴人囚犯,以巴間的協議便不再適用,並指控以色列破壞美國總統歐巴馬過去多年來促進和平的努力。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AP)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資料照,AP)

以色列鷹派總理納坦雅胡辦公室回嗆阿巴斯「謊話連篇,在中東挑釁煽動目無法紀」,要求巴人當局及其領導人不預設條直接與以色列協商,反控阿巴斯根本不希望以、巴達成和平協議。

美國總統川普在2019年3月25日簽署總統公告承認以色列擁有戈蘭高地主權,納坦雅胡接著在2019年4月以色列大選前,宣布勝選後,將合併約旦河西岸的屯墾區。

2019年6月16日,以色列政府在宣布,使用美國總統川普之名命名一個位於戈蘭高地的定居點,讚揚他承認戈蘭高地為以色列領土的一部分。

除以、美之外其餘國家都認定戈蘭高地為敘利亞領土。單方面對領土的强硬主張,不服氣的敵人,遲早還會反撲。

和解還是對抗,是一種選擇

以色列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起為生存付出多次戰爭代價。1967年第三次中東六日戰爭之後,以色列經歷過1967年埃以消耗戰爭、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義

公元66-70年猶太爆發反抗羅馬人的起義,公元73年反抗軍在馬薩達被羅馬軍隊攻破後全員自殺殉國。爲了保衛家園,以色列國民不論男女都要入伍服役。入伍時士兵會被帶到馬薩達宣佈向以色列效忠,誓詞是:“馬薩達將永遠不再陷落!” 這種敵我不兩存的效忠儀式,一直到80年中期才停止。

拉賓不怕打仗,但是他知道戰爭的殘酷。1991年經挪威政府的撮合下,以、巴在奧斯陸秘密接觸,經過14次秘密談判在1993年達成奧斯陸協議。

阿米爾以一己之力,刺殺拉賓,犧牲掉戰爭英雄,達成他反對和解的目的。他的行爲並沒有為以色列帶來和平,只會持續以、巴、阿間的殺戮。

拉賓死後中東衝突不斷,有2000年阿克薩群眾起義、2006年以黎衝突、2008年加沙戰爭、2012年雲柱行動、及2014年加沙戰爭。以色列的備戰、反恐措施,還要繼續下去。

當我們探訪由巴勒斯坦人控制的伯利恆的時候,看不出巴勒斯坦跟以色列人的不同。回到耶路撒冷之後我詢問開車的以色列司機,你是否能從長相分辨以色列人還是巴勒斯坦人?他回答:“從長相中看不出以色列人還是巴勒斯坦人。”

種族上來説,以、巴同一血緣,意識形態來説,彼此不共戴天。

美國内戰期間林肯總統對主張消滅南方軍人的主張回應:“要對南方的傷兵和俘虜寬大仁慈…當我將敵人變成朋友時,我們的仇敵就全都消滅了。”

耶穌宣揚愛仇敵,將敵人變成朋友。以色列領袖感嘆以色列人人都要當兵殺敵,將純潔青年訓練成戰場上殺人儈子手。

和解還是對抗,是一種選擇。

只是選擇如何決定,由刺殺者?由政治領袖?由平民百姓?還是國際勢力?在得不出共識之前,和平安定還是遙遙無期。

*作者為旅美管理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