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沒北京說的驚慌,在港陸生苦於認同難一刀切

2019-11-21 15:00

? 人氣

當校園成為反送中運動的重陣時,在港的內地生、本地生與整場運場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複雜難解。(美聯社)

當校園成為反送中運動的重陣時,在港的內地生、本地生與整場運場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複雜難解。(美聯社)

過去一周的香港令人無盡唏噓,當科技大學、中文大學、理工大學相繼成為已延燒五個月的反送中運動裡的重陣時,在港的內地生(陸生)、本地生與整場運動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愈加複雜難解。尤其當牆內與牆外的輿論環境呈現高度反差時,身處漩渦中央的陸生所面對的壓力,更是旁人難以感同身受的巨大撕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陸生「體認到理智與和平的可貴」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內暴力肆虐」是大陸主流輿論環境對上周中大狀況的表述。以《環球時報》為代表的媒體敘述「大批內地生『逃離』香港的驚險經歷」,深圳共青團的官方微信也發布「為內地在港學生提供免費住宿」的信息。

如果單看這些資訊,香港社會秩序受到嚴重影響,在港陸生「大面積逃亡」似乎是不爭的事實。各種負面新聞與焦慮鋪天蓋地,一些陸生的微信群組裡還出現藉機坐地起價的「拼車司機」。

但與此同時,也有選擇釐清事實、客觀闡述中大狀況的陸生。一篇名為〈作為一名港中大內地生,我想說〉的文章迅速在微信輿論場廣傳──文中並沒涉及過多個人情感面的立場態度,純粹只是逐條回應牆內對中大狀況的種種關切。

作者表示自己「很安全,並沒有生命威脅」,學校的確成了「戰場」,自己也的確進入了「被休學」狀態,但既無意轉學,更不會選擇重考,理由是在中大「有歸屬感」,因而願意「做一輩子博文約禮的中大人」。
體認到「理智與和平的可貴」,是讓包括該篇文章作者在內的許多陸生並未選擇將抗爭者視為暴徒、將自己放在整場運動對立面的核心理由。他們不會像隔著網路之牆評點香港時局的大陸網友,僅憑片面信息放大仇恨與不安,他們希望校園「以最小的傷害變成一個更加好的地方」。

雙11搶購的化妝品成最大慰藉

「內地生」這個群體當然並非只有單一維度,其中亦可細分多重層次。不乏有些陸生堅決要求「止暴制亂」,並寫公開信給校長提出「人身安全理應得到充分保障」的訴求。

另外一些則視自己為局外人,認為香港好或壞與己無關,且也會在網路平台梳理自己「躲進犬儒保護殼」的心情。其中我讀過印象最深的一句是:「當我看到在淘寶雙11搶購的化妝品明天就能到家時,那種快樂,好像抵消了八公里以外中大戰場帶來的難過和憂愁。」

但更有大批陸生陷入了長久而無解的「政治抑鬱」。他們內心很清楚自己沒有評議的資格,卻也理解事態怎樣一步步演變到此時此刻的激烈。因為與香港共情了整個過程,他們自然清楚香港並不是某些大陸媒體口中「內地生張皇失措要逃離的種族歧視土地」。

儘管公開講出一句「你們的曱甴(蟑螂),我的朋友」很可能會為自己招來被大陸網民人肉起底的巨大風險,但他們仍然願以自己的方式去進行記錄。

小範圍內的報團取暖,讓這批陸生得以緩釋心情,他們比任何人都無能為力,而他們又和香港人一樣愛著香港。對他們來說,兩地的輿論場都不適合發聲,那種分裂的感觸猶如把靈魂劈成兩半,在兩地都無從安放。
《立場新聞》此前刊出一封在港陸生寫給香港序言書室的匿名信,裡面提到大陸有關部門「強行撤僑」的荒誕──沒有任何事前協商,利用事先收集的個人隱私信息,直接為他購買了返回大陸的機票。

這位交流生的憤怒又難過在於:「連最後一點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獨立判斷真相並永遠銘記的自由,都要被剝奪。」相信任何一個讀過那封信的香港人亦會動容。

事實上,有相似觀點的陸生並非小眾,只是缺乏安全管道去表達對香港之愛和他們與這座城市的休戚與共。原生身分是他們的來處,更是他們的顧慮──不願帶給家人危險,不敢成為眾矢之的被大陸小粉紅攻擊,更害怕承受來自極端勇武抗爭者的嘲笑與仇恨。

對陸生而言,最難的功課是在繁雜的信息中保持清醒。許多人都在努力保持不偏不倚的視角去看待「戰場」變化,他們也沒有外界以為的那樣悲觀。

努力表述一個更真實的香港

這些十八、九歲上下的孩子們,被迫在運動中迅速長大,學會分辨謠言,學會兼聽則明,從政治冷感變為政治現場的參與者,甚至要在大陸父母親朋的不解中,盡力去向他們表述一個更真實的香港。

「不要返航」而「這裡卻也不是家」──生活在牆內與牆外平行空間夾縫中的在港內地生們,或許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繼續以這種焦灼心境面對他們的故鄉與香港兩地,然後再與香港人一起,等待這場運動最終找到屬於它自己的終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