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新貧族大量現身:《停滯的年代》書摘(3)

2016-11-26 06:10

? 人氣

許多勞工已淪為新貧族。聯準會2014年的「美國家庭經濟狀況報告」顯示,18–59歲的美國人當中,僅三分之一有足夠的儲蓄可以支付三個月的開銷;52%的美國人如果不借錢或賣掉一些東西,將無法很快籌措400美元;45%的美國人完全不存錢。約4,600萬美國人如今符合資格領取食物券,遠多於2000年的1,700萬。這便是英國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講的人人互相爭鬥;許多勞工在這種爭鬥中變窮了,生活也變得更不穩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種勉強維生的新經濟中,無保障者基本上只能勉強生存,談不上有什麼發展。他們的生活有如大蕭條時期流行的舞蹈馬拉松:一對對貧窮的年輕人為了贏得獎金,連續跳舞多個星期,直到精疲力竭。

年輕人買不起房子

擁有自己的房屋,是人們生活水準改善的另一重要因素。在房屋自有率穩定上升了一段時間之後,也陷入停滯,甚至開始下滑。在美國,房屋自有率2006年升至逾69%的高點,但2014年已跌至65%,也就是1990年代的水準。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房屋自有率也顯著下跌,加拿大、英國和澳洲的房屋自有率則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44歲以下人口的房屋自有率跌幅最明顯。

房屋自有率下跌反映多項因素,包括房價高漲、經濟狀況萎靡、所得停滯或倒退,以及工作愈來愈沒有保障。在某些國家,這與房貸資金供給減少有關:銀行受現行呆帳和資本不足的問題困擾,減少了房貸放款。一些國家(例如英國)的政府被迫採取措施增加房貸資金供給。至於有能力購屋的人,則可能因為必須背負的房貸債務顯著加重,而且將來必須長期拿出頗大比例的收入還本付息而不想購屋。考慮到政府對房市的支持,房屋自有率和購屋負擔能力下跌,其實是相當弔詭的事。

以前擁有土地和房屋是有錢人的特權,而在選舉中投票的權利也僅限於擁有房產的人。雖然現在已經不是這樣,許多國家的政府會資助民眾購屋,因為當局認為這有助建立比較穩定的社會和鼓勵民眾參與政治。多數國家提供誘因,鼓勵金融機構發放房屋抵押貸款。在某些國家,房貸利息支出是可扣稅的,而出售房屋的資本利得是免稅的,或僅適用相當低的稅率。政府藉由提供租稅優惠降低財產稅和財產轉讓稅,甚至直接撥款協助民眾購屋,是常見的事。

在政府的協助和補貼鼓勵下,許多地方出現了過度投資於房地產的情況。住宅變大了,自1950年代以來,一般房屋的面積倍增。在已開發國家,有錢人擁有度假屋,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閒置著;比較沒錢的人勉強接受不理想的居住條件,窮人甚至沒有自己的家。

過度投資在住宅上,並不利於經濟效率。住宅不同於企業,一旦建好僅能產生有限的收益、利潤、就業或投資。住宅過度投資也會降低勞工的流動性,導致勞動力彈性不足。勞工把握就業機會的能力,受限於房價波動、出售房屋所需要的時間,以及相當高的交易費用(一買一賣的費用可能高達房價的5–15%。)勞工背負償還房貸的負擔,也會降低薪資彈性。

房屋自有率的水準,與國家是否富有關係不大。美國、英國和澳洲的房屋自有率約為65–70%,但法國、德國和日本的房屋自有率顯著較低,而俄羅斯、許多東歐國家、中國和墨西哥的房屋自有率則超過80%。

停滯的年代作者 Satyajit Das (天下文化提供)
《停滯的年代》作者 Satyajit Das (天下文化提供)
停滯的年代封面 (天下文化提供)
《停滯的年代》封面 (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之《停滯的年代》一書第10章。作者薩特雅吉特.達斯(Satyajit Das)榮獲彭博(Bloomberg)遴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位金融思想家之一,曾經預測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許瑞宋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