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陷阱》書摘(3):筆比鍵盤更有力,上課用筆電弊大於利

2016-11-08 05:30

? 人氣

相同道理幾乎可以擴展到網頁設計的所有方面。舉個例子來說,像是Uber 這樣的新服務是要在當地汽車出租載客和用戶之間作為橋樑。在大多數狀況下,Uber 網站和應用程式都需要圓滑流暢的呈現,以黑色背景高反差地襯托出白色文字框。除了Uber 的標誌以外,文字的呈現都是容易辨識、方便閱讀的人性化字型。專屬應用程式甚至強調「一鍵叫車」的方便功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設計當然都非常好,因為Uber 的主要目標就是要讓叫車服務盡可能地簡單、方便。但是客人加入會員,開始利用叫車服務之後,事情就變得有點複雜了。這時候,Uber要向大家解釋這些服務實際上是怎麼運作的,尤其是要讓用戶了解「加成計費」是怎樣的規定。

「加成計費」是怎麼回事呢?當市場對司機的需求很高時, 比方說在暴風雪來襲之際, 或者在過年除夕夜,Uber的演算法就會提高費率,以吸引更多司機向網站登記載客。

正如我在〈導言〉中說的,有時候加成計費會讓車費暴增,2013年12月的曼哈頓暴風雪,Uber 對某些客人的收費是平常的八.二五倍,使得客人在社群媒體上狂怒飆罵說是碰上詐欺和土匪。這表示有許多Uber 最忠實的客人根本不了解這套商業服務的基本運作方式。

加成到八.二五倍,這肯定是太高了,就像理查.泰勒說的:「我們對於公平與否,跟對於效益是一樣關心。」只是搭計程車到鄰鎮就要花415 美元,似乎是不太公平。但就算Uber 設定加成上限(我也認為應該設定上限),還是有些客人會被車資總數嚇到。就這方面來說,網站做得太容易閱讀也許反而有害,因為很多客人根本沒注意到加成計費的警告。加成時段往往是在深夜,這時候很多Uber 的客人也許多喝了幾杯,光是文字警告也不會有多大幫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Uber 設定一個單獨頁面來呈現加成計費的規定:客人在叫車之前,必須先在加成計費的頁面點擊「我同意」的按鍵,強迫客戶必須確認這套機制。但這個辦法好像也沒什麼用,因為每次狂風暴雨之後還是出現許多負面回饋,客人還是很不滿意。結果,Uber 又被迫加入新的不流暢因素:當加成價格超過兩倍時,程式會強迫客人在叫車之前,要先自己輸入加成倍數,例如八.二五倍。這可以說是不流暢的極端例子,刻意讓交易比較難以完成,但或許下次暴風雪之後,Twitter 網頁上不會又是滿滿的狂怒飆罵。

Uber 必須讓客人了解它的計價模式,才能做到長期的成功。換句話來說,Uber 不只是計程車公司而已,它也是個「教育」事業,教導客人了解供需法則等基本經濟學原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