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一中互表」的戰略意涵與戰術運用

2016-10-25 06:00

? 人氣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十一月登陸,「一中」將如何各表或互表,勢再成話題。(李振均攝)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十一月登陸,「一中」將如何各表或互表,勢再成話題。(李振均攝)

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政府因對大陸採取兩手策略造成了兩岸關係的冷和與緊張現象,以及因此對國內經濟、貿易發展與對外關係所造成了停滯與壓縮的問題。但這一切似乎當權者並不以為意;除了以簡單一句 「這是執政者必須承擔的(壓力)」 做為回應外,另以 「這是中國大陸強權不尊重台灣人民與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的鴨霸行為」 做為轉移責任的說詞。不僅如此,她還加碼提名至少三位台獨意識明顯的大法官人選,他們並且公然在立法院的同意權審查會議中發言表明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各種說詞言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蔡政府這點點滴滴做為所呈現的現象,可以簡單歸納出,她是以民進黨 「台獨黨綱」的意識形態做為基調,以執意決行的態度、「轉型正義」的名義,並以「衝擊對抗」的方式來執行其所謂的 台灣 「政治轉型」 工程;但這個做法也把台灣整個國家及社會帶入另一個更加動盪與不確定的光景中。這種讓我們只能單向思考的論述發展,卻造成在台灣各方面發展上的瓶頸及自我設限的停滯現象,有可能讓我們在世界舞台各方面的競爭力上全然崩盤。

更進一步說,這種把對國民黨仇恨為出發點所發展的論述觀點;拿以社會運動經驗起家所累積出來的思想、行為模式做為治國的手法;從蔡英文總統上任近6個月所造成的國內外經濟、民生、政治乃至軍事的負面影響結果,不由得不另我們這群生活在台灣寶島的國民憂心不已。因此要藉本文提出另外一種良性循環的思考方向,藉以突破我們目前的思考盲點、創造我們有利的發展空間。

去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因著國民黨候選人洪秀柱女士「一中同表」的言論,除了在國民黨內部造成軒然大波,引起了換柱風波外;也在國內政治、社會等層面產生熱烈的討論與批評。

估不論洪秀柱女士提出「一中同表」言論的時機、方式及論點是否具有政治智慧,但若我們藉此沉澱思考她為何在當時提出此一言論的可能原因,並同時檢視「一中各表」的歷史背景與時代意義,我們可能會發現,對於兩岸互動所一直標榜的「一中各表」涵義,似乎已經失去了它對於兩岸互動發展的活力與指引力。

試想,我方當時最後總結提出「一中各表」的這個名詞時,我們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力、民主政治力、社會制度及文化活力等方面,我們具有何等的優勢,又是站在何等的高度呢?以致我們大聲說的「一中各表」是中國大陸要向我們學習的「各表」;那時可是我們表的多,而對方表的少。

曾幾何時,情勢倒轉,中國大陸經過這20幾年的學習發展,我們的整體經濟力已明顯不如大陸、民主政治的種種負面消息對中國大陸也不具吸引力、社會文化的差距也日漸縮小,那我們跟對岸的「一中各表」到底要 「表」甚麼呢?是「表」「各過各的維持現狀」?還是「表」「台灣國的借殼上市」?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一中各表」已經失去對兩岸良性發展互動的時代意義。而民進黨人一直不願承認「一中各表」的主要原因則是對於其中「一中」所代表的「國家」含意。

對此,個人曾在去年小眾群體中拋出「一中互表」的議題,原希望能藉此激發大眾的思考,以集體的智慧發展出對我們國家及兩岸互動的有利思考方向;但並未引起國內人的注意。今年則因著曹興誠先生8月份的一篇有關 「兩岸統一公投建議」的投稿,再次促動大家對於兩岸政治互動的討論,個人也藉此進一步對「一中互表」的意義與推展原則為文說明,但也未見到任何明顯迴響。

因著國民黨將於下(11)月初在大陸有一場國共兩黨主席的會面;也因著國民黨內部對於是否要在92共識中強調「一中各表」有不同意見及紛爭;更因著對於國家未來發展的憂慮,再次為文就「一中互表」的戰略意涵與戰術運用做進一步的說明。

在展開前,要先重述先前為文對於「一中互表」的基本定義,如下:

(與政論家張亞中先生「放下我執」有者近似的概念)「一中互表」的主要意義談的不是兩岸誰可以代表中國,或兩岸要如何重組一個新的國家以代表中國;而是要大家先往更大、更遠 「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來思考。「一中」指的是「中華民族」,而「互表」則是在兩岸分治各自發展的現實狀況下,以一個共同目標,互相向對方展示, 「甚麼才是未來 中華民族人民」 在國際地位、政治社會制度、文化內涵、等方面有最好的生活方式。而推動「一中互表」發展的做法,則須掌握 「融合、競爭、合作」這三個基本精神。

以下就逐項說明其戰略意涵及戰術運用的概念。但要先表明,這個戰略與戰術意義,是兩岸雙方都可以各自的高度與角度來操作與運用的,但本文僅以台灣這邊的角度進行說明:

「一中互表」的戰略意涵

如前所述,「一中各表」已失去時代意義,對於兩岸未來的互動也失去了指導方針。但「一中同表」因兩岸在許多方面,不論是實際與心理層面都還有極大的差距,因此不具有可行性的空間與環境。但要突破目前這種以強調台灣主體性卻以扭曲台灣發展歷史、否定中華民國歷史地位及採取衝撞對立方式所造成內外關係緊張的尷尬困境,我們必須以更高的眼光從對兩岸互動發展有建設性、可良性發展且互利的角度,提出新的策略與展望。

雖然大陸方面這些年來有著急速的發展與轉變,以致兩岸互動關係我們越來越處於被動的地位。但若檢視我們政治、社會、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現況與特質,可以發現我們還是有許多大陸方面尚未能及之處。雖然某些狀況,我們目前還是有許多缺點及問題,有些地方也走偏了,但若能共同努力調整改善,並成為大陸方面可以再次向我們參考、學習之處;則這種「一中互表」中的差異點訴求,就是我們在與大陸互動影響力失衡情況下,重新取得話語權的一種戰略性意涵。

但是,在「一中」的概念上,我們不是為了差異而差異化,我們(兩岸)是為了兩岸人民美好未來所展現出的差異化「優點」。 因此這個戰略意涵是以「融合」、「競爭」、「合作"」這三個核心精神與行為準則做為支柱來進行發展的。

若雙方都能從對未來 「中華民族」 好處的角度思考,在這 「一中」 的前提下,從這三個核心精神出發所展開的各種有建設性的互動及所產生的良性循環,將可為雙方再創造出後續發展的其他戰略空間。這樣,「一中互表」就賦予未來兩岸發展互動一個有意義、有方向、新的活力與價值的時代使命;而這是雙方皆可操作「一中互表」的終極戰略意涵。

「一中互表」的戰術運用

承上,當我們為兩岸互動建立了一個正向的戰略思考方向,則將其實現的做法就是所謂的戰術運用;而運用的方式就是從前述這三個核心原則所做的各種思考定位及實際展開的各種計畫與活動了。

個人前次所發表的文章中,曾對這三個核心原則各以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其運用的方式。本文則進一步說明其運用的基本概念:

一、「融合」的戰術運用概念:

兩個有明顯差距又具有 「國家」 本質的政治實體如何透過和平的方式、平順地完成合併?基本前提當然是這兩個政治實體所擁有的支持群眾及掌握政治權力的政治人物都有這個意願。

但就以香港97年回歸中國的和平合併為例,這個合併當時還有國家主席鄧小平所保證的50年不變的承諾。因為雙方對政治參與方式及對社會制度管理理念上的差距,這幾年雙方兩極化的衝突,反造成彼此差異的擴大與心理上的距離,進而讓港人對50年後(自97年算起)的未來產生隱憂與不滿。此一情勢也讓我們民眾對兩岸和平發展進程所可能產生的 「合併」 發展也產生更多的疑慮且不敢寄予期望。

但是,我們若採取對立拒絕的方式,除大大觸動大陸的敏感神經,也逼使大陸方面因為不放心而採取更緊縮、激烈手段做為回應;也因此讓我們一步步自陷困境,無法避免的要提早面對統一或分裂的挑戰與衝擊。因此,在 「一中互表」戰略思維下,採取 「融合」戰術,掌握兩岸互動發言權是一個積極且務實的做法。(要提醒;因為這個議題是雙方都可操作的,因此掌握發言權並非代表誰高誰低,而指的是可以站在平等地位的)

融合戰術運用主要可從兩岸政府(非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及價值觀等的差異做起。當我們盤點出兩岸在這些領域上的差異後,挑選主題順序,以彼此尊重的態度進行深入了解及研究交流,分析出彼此的優缺點做為對方與己方的參考。這個互動過程必須包含/考慮因不同民族/種族所產生的差異性特質及其與當地融合或歧異現況、及當地人因應處置的做法等。

透過這個戰術運用有目標的展開互動,不論是運用己方或對方的資源發展,除增進對對方的深入認識及瞭解外,也可藉此學習及反思自己的現況與問題,進而促進本身制度、環境、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思考、改善與轉變。

當兩岸在這些方面都培養出足夠數量的專業人士後,兩岸民眾將可進一步進行更有意義的深度交流,發展彼此尊重的民間穩定力量,而政府間的溝通也可期待變得更為順暢。

這個戰術運用在中央與地方各有不同的展開方式;不同的主題在策略與作法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集雙方之眾志以繪製更完整的發展藍圖。

 二、「競爭」的戰術運用概念:

兩岸政治制度的差異本來是可以拿來做為 「競爭」 戰術運用的一個很好的題目。但這幾年在民進黨的刻意操弄與破壞下,加上國民黨自己失去對民主制度運作原則應有的堅持、喪失了政黨應有的理念與中心思想,再加上內部不團結及領導力的失能,讓我們的民主制度與政黨政治運作反成為社會動盪的根源並且也嚴重影響政府的運作效率及效能。

若再檢視這些年來民進黨崛起及執政後所採取手段與做法,可以明顯看出他們靈活運用了唯物史觀、階級鬥爭等以前國共內鬥時共產黨所使用的多種手法。而共產黨在大陸掌權後,從 「土八路」 成功經驗所衍生出 「大躍進」式的執政思維,也在蔡英文政府這幾個月的重大決策中看到這樣的影子。

但若從正面思考,我們若仍將 「民主政治制度」做為兩岸「競爭」的戰術運用題目,那我們還是可以從這個目標出發,從民主政治的基本理論與運作原理出發,重塑政黨政治應有的良性發展互動模式。

在此目標下,對民進黨言,它必須重新檢討它的黨綱並建立對國家發展有正面意義的具體思想、做為論述,以與其 「民主進步」 的名稱相符,而不是一個只精於鬥爭不會治國,披著 「民主外殼」 的 「共產黨」。對國民黨而言,它必須從三民主義與建國方略的歷史基礎上,重建它在這個時代的政黨精神與政黨發展與治國理論,並以此發覺、培養人才,重新振作奮起。

如此,我們才能在一個因重塑政黨政治而有良好發展且具向心力及執行效能政府的面貌下,與一黨專政但也展現發展、變革決心的對岸政府,為著 「中華民族」 理想的未來,在 「政治制度」 上進行戰術上的競爭。也藉者這樣的競爭,激勵自己發展更好的政治制度與做為。

三、「合作」的戰術運用概念:

若從經濟與科技及主權領域等主題思考 「合作」上的戰術運用;個人在前篇文章以沖之鳥礁與南海主權爭議,簡要說明了運用方式;也指出這樣的彈性運用不但可以凸顯我們主權獨立的自主性;不受制或附庸於哪個國家外,也可爭取我們在這些議題上的發言權。可惜蔡英文政府並未掌握到這樣的機會。

再從 「經濟」 領域說明。我們瞭解台灣人在大陸發展事業有許多人都只是短期去貢獻從台灣經驗中所累積的寶貴知識與技能,即便是以共同投資名義進行合作,很多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是 「被大陸人利用完了,我們就得打包回府;或因自我管理不善或被人設局陷害而流落大陸街頭不敢回鄉」。我們政府對這些台商所能給的幫助其實不多,而大陸台商協會多半也只能被動地給予幫助。

但若從 「合作」 的戰術思考出發,將發現我們可以主動地提出許多對兩岸經濟經商合作有利的建議,為台商在大陸爭取更平等的發展空間與環境。此外原來因彼此 「分裂競爭」 思維所塑造的彼此防堵行為,也因著雙方這個戰術運用思維,而發展出兩岸分工合作、彼此提攜的互利機制。

類此,在科技領域我們也可運用此戰術概念與對岸在國際重要會議中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讓我們能對全球做出具體貢獻並促進我國科技可積極發展的進步空間。

當然,以上簡要提示於實施時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處理,但透過工作表的展開及眾人的智慧,當可將這些發展概念塑造的更為完整可行。

花了些時間整理這篇文章,希望能對兩岸發展及國內亂象,提供正面思考的解決方向。

*作者為台北市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