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伊斯蘭國」覆滅、原油產量創新高,為什麼伊拉克卻發生全國大示威?

2019-10-07 20:46

? 人氣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抗議,在政府強力鎮壓之下,已經造成至少109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美聯社)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抗議,在政府強力鎮壓之下,已經造成至少109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美聯社)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雙城記》

伊拉克在後海珊時代迎來了「伊斯蘭國」的惡夢,北部的廣大區域一度淪陷敵手,伊拉克也陷入苦戰。不過伊拉克兩年前宣佈境內已無「伊斯蘭國」殘黨,這個戰亂不斷的國家終於可以專心重建。伊拉克今年雨量充足、包括發電量與原油產量雙雙創下戰後新高,國勢理應蒸蒸日上,但如此風調雨順的一年,卻發生了史上僅見的反政府全國大抗爭,短短1周已釀成至109死、6100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怎麼回事?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抗議,在政府強力鎮壓之下,已經造成至少109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美聯社)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抗議,在政府強力鎮壓之下,已經造成至少109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美聯社)

血腥鎮壓引來全國憤怒

今年10月1日開始,以什葉派信徒為主的伊拉克南部地區陸續發難,民眾上街抗議政府腐敗無能。為了回復秩序,伊拉克當局2日開始宣布宵禁、切斷網路,除了以強力水柱、橡膠子彈與催淚瓦斯清場,軍警甚至以實彈對民眾開火,造成嚴重死傷,此舉非但沒能壓制群眾,反而讓這場抗爭席捲全國,直到7日都沒有減緩跡象。

雖然過去伊拉克也不乏大型抗爭,2016年也曾有上萬人在巴格達的綠區(伊拉克國會與中央政府所在地,許多國家的使館與美軍顧問團總部也在這裡)抗爭,要求政治改革,但這次擴散全國的示威規模更勝以往。巴格達的抗爭者甚至阻斷通往機場的道路,在執政黨的總部附近縱火。因為局勢混亂,今年6月才重新開放公眾進入的巴格達綠區又重新封鎖,包括卡達、巴林等中東國家也紛紛發布旅遊禁令,呼籲國民不要前往伊拉克。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美聯社)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美聯社)

失望的年輕世代

伊拉克民眾信仰什葉派的比例雖沒有鄰國伊朗高,但還是擁有過半優勢,目前的伊拉克政府也與伊朗交好。因此《經濟學人》認為,民主化之後的伊拉克若要順利運轉,得到什葉派民眾的力挺可說是必要條件。問題是,這次全國抗爭正是由什葉派為主的南部地區帶頭,上街與軍警以命相搏的,則幾乎都是年輕面孔,可說動搖伊拉克當局的執政根基。

《華盛頓郵報》分析,這些抗議者大多都在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攻打伊拉克前後出生,並且在戰火中度過他們的童年。連年烽火讓伊拉克的水電、道路、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嚴重損壞,好不容易迎來沒有戰爭的日子,政府的重建工作卻緩如牛步。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一名政府軍被抗議者追打。(美聯社)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一名政府軍被抗議者追打。(美聯社)

就算不奢望政府建設,老百姓想要自己掙錢同樣難上加難。因為年輕人多半被人力市場拒於門外,因爲官商勾結嚴重,有些「政治背景」才好談,沒後門就等於找不到工作。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的統計,伊拉克2017年的失業率為13%,青年失業率更高達25.6%。

示威者一開始在10月1日走上街頭、和平表達他們的心聲。年輕人抱怨的多半是找不到工作、各級政府貪腐嚴重、還有公共建設短缺問題。不過政府的強力封殺與鎮壓讓示威者猝不及防,軍警甚至動用實彈對付民眾,短短幾天就造成百死數千傷,而這場示威的訴求,也快速升級成「推翻整個體制」。

「我們真的夠了!他們先是把我們的未來偷走,現在甚至要殺死我們!」

巴格達一位年輕人接受《華郵》訪問

《紐約時報》認為,伊拉克的十月抗爭,意味著許多伊拉克人對無能政府的絕望,也暴露出伊拉克當局根本無力兌現他們長久以來的改革承諾。34歲的巴格達男子尤蘇夫(Ibrahim Ahmed Yusuf)說,他上街只是因為黑幫竊國,他想呼求改革、解決問題,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在巴格達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被軍警的暴力毆打。頸部受傷的尤蘇夫強調,他們只是和平抗議,卻被軍警當成畜生一樣暴力對待。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抗議者放火焚燒一輛軍車。(美聯社)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抗議者放火焚燒一輛軍車。(美聯社)

雖然包括伊拉克總理阿卜杜─馬赫迪(Adel Abdul-Mahdi)、國民議會議長穆罕默德・哈布希(Mohamed al-Halbousi)上周都跟示威者見面溝通,提供了失業津貼、住房單位、甚至是給予抗爭死難者撫卹等改革承諾,但雙方並未達成任何共識,巴格達街頭的示威與衝突也沒有平息。《紐時》批評,伊拉克當局的所謂「溝通」不過是做做樣子,因為巴格達的宵禁與軍警的實彈屠殺,已經說明—只要能壓制抗爭,伊拉克政府什麼都做得出來—軍警驅散人群時甚至不是對空鳴槍,而是對著示威者發射實彈。

雖然伊拉克今年的原油產量創下戰後新高,與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交戰在前年也告一段落。但是伊拉克當局並未把握難得的和平,對公共建設與製造工作機會投注足夠的經費與心力,這讓許多伊拉克人更感到失望—因為「伊斯蘭國」雖然覆滅,但生活根本沒有什麼差別,伊拉克人受夠了政府的無能與貪腐。因此包括失業的年輕人、知識分子與菁英階層,都選擇支持十月抗爭。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抗議,在政府強力鎮壓之下,已經造成至少109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美聯社)
伊拉克10月1日起爆發大規模抗議,在政府強力鎮壓之下,已經造成至少109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美聯社)

戰爭英雄被拔官,惹來廣大民憤?

雖然包括《華盛頓郵報》與《半島電視台》都認為,伊拉克的十月抗爭與「香港反送中運動」頗為類似,同樣無大台(沒有領導組織或領導人)或者說沒有人帶頭,但如果細看上街民眾手上如果舉著肖像,似乎又被某些共同之處召喚。肖像上的那個人,就是9月27日才被阿卜杜─馬赫迪總理拔掉反恐局(Counter-Terrorism Service)指揮官職務的沙迪(Abdul-Wahab al-Saadi)。

討伐「伊斯蘭國」有功的伊拉克反恐局(Counter-Terrorism Service)指揮官沙迪(Abdul-Wahab al-Saadi,前排中)。(美聯社)
討伐「伊斯蘭國」有功的伊拉克反恐局(Counter-Terrorism Service)指揮官沙迪(Abdul-Wahab al-Saadi,前排中)。(美聯社)

在伊拉克連年的戰火中,沙迪是稍能撫慰人心的國民英雄,因為他在討伐「伊斯蘭國」的許多重要戰役中指揮若定,拿下好幾場關鍵勝仗。尤其是在收復摩蘇爾(Mosul)與費盧傑(Falluja)等硬仗中,沙迪硬是啃下強敵、收復失土。加上他什葉派的背景,卻又不隸屬任何政治派系,自然受到各方擁戴。

但是沙迪卻在9月的人事調動中丟了指揮職,被分派到國防部投置閒散,這也讓他在伊拉克南部的同鄉們憤而走上街頭。雖然政府沒有解釋原因,但《紐時》的駐伊拉克記者魯賓(Alissa J. Rubin)在巴格達街頭打探民間看法,老百姓多半認為沙迪不願同流合污,跟其他高官顯爵一樣收黑錢,加上沙迪又不願意被有伊朗背景的伊拉克準軍事部隊「人民動員」(Popular Mobilization Forces)「收編磕頭」,才會被當權者視為眼中釘,除之而後快。

討伐「伊斯蘭國」有功的伊拉克反恐局(Counter-Terrorism Service)指揮官沙迪(Abdul-Wahab al-Saadi)。(美聯社)
討伐「伊斯蘭國」有功的伊拉克反恐局(Counter-Terrorism Service)指揮官沙迪(Abdul-Wahab al-Saadi)。(美聯社)

《經濟學人》也認為,雖然伊拉克的示威者普遍對政府的政治經濟表現感到失望,但真正觸發人民怒火的,就是撤換沙迪一事。因為這除了對國民英雄不公平,也意味著伊朗的黑手伸入伊拉克政府。不過《經濟學人》倒不認為是沙迪不願同流合污才被攆走,而是沙迪擋了那些與伊朗親近的什葉派軍頭的財路。無論如何,抗議場合裡被高舉的沙迪肖像,上頭確實往往寫著「伊朗滾開!讓我的國家自由!」、「我們都是沙迪!」

沙迪(Abdul-Wahab al-Saadi)成為伊拉克十月抗爭的圖騰。(美聯社)
沙迪(Abdul-Wahab al-Saadi)成為伊拉克十月抗爭的圖騰。(美聯社)

伊朗黑手痕跡斑斑

其實阿卜杜─馬赫迪政府與伊朗關係良好,早就不是新聞。去年上台的阿卜杜─馬赫迪4月訪問德黑蘭時,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甚至直接要他「確保美國人早點撤離伊拉克」。今年美伊關係惡化,伊拉克外長更公開宣稱「支持伊朗」,呼籲美國取消制裁。《經濟學人》則引述觀察家的說法,認為親伊朗的伊拉克民兵組織在鎮壓行動中走在最前線,扮演彈壓示威者的主力。還有許多蒙面人衝擊反伊朗的電視台,阻止這些媒體發送抗議的訊息。

無論巴格達一開始的和平示威是因為經濟民怨而起,還是戰爭英雄沙迪被拔官,挑動了老百姓對貪腐憤恨的政治神經,伊拉克政府的血腥鎮壓已經讓抗爭蔓延全國。這場政治對抗的結果,除了攸關阿卜杜─馬赫迪政府還走不走的下去,更關係到美國與伊朗在中東地區的霸權角力。

控制國民議會最多席次的什葉派宗教領袖薩德爾(Muqtada al-Sadr),已經公開呼籲內閣總辭下台。《華盛頓郵報》引述伊拉克與西方國家官員說法,表示提前舉行大選的呼聲確實越來越高,但眼下沒有任何人有辦法扛起阿卜杜─馬赫迪下台後的權力真空—其實馬赫迪當初出線,就是政治妥協的結果。而且就算找到新總理人選,既得利益勢力仍會阻礙改革,包括伊拉克的政治與經濟積弊,還有伊朗對伊拉克政界的操弄,恐難期盼會有什麼新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