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軍公教的年金改革之路

2016-09-21 06:00

? 人氣

軍公教九三大遊行。(陳伯聖攝)

軍公教九三大遊行。(陳伯聖攝)

從可蒐集到的資料來看﹐軍公教如今相對看來較豐厚的待遇及福利是有其歷史因素的﹐揭露的史實已經相當多‚不需贅言。同時﹐待遇計算公式及基準也未隨著國民所得變化與國家經濟興衰而調整﹐再加上於2005年及2013年曾有過的改革契機也因當時在立法院為多數黨或就是執政的藍營強力杯葛遂無疾而終﹐方將此一過去有正常討論空間的公共政策議題拖延至今﹐現在成為已遭其它目的滲入的複雜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正式討論改革方案實質內容之前﹐要先講清楚幾項事實。

一﹑軍公教與勞工的雇主是不同的﹐前者雇主是國家﹐後者是私人。

二﹑如今口語化的「年金」﹐真意應為「年金保險」﹐此在軍﹑公﹑教﹑勞來說包括兩部分﹐一是不同職業的保險基金﹐一是不同職業的退職儲金﹐不論職業﹐個人退休待遇總和均由此兩部分組成。

三﹑現行制度的「軍公教」的上述兩部分皆是由個人與雇主(兼政府)以35%與65%比例共同分擔﹔現行制度「勞工」的保險部分由個人﹑雇主與政府以20%﹑70%及10%的比例共同分擔﹐退職儲金部分則是由雇主全額負擔。軍公教個人按月提撥的退職儲金雖比勞工多﹐但軍公教於1995年以前年資的保險部分有18%的優惠利息﹐還有近二十年來公私部門薪資(退休所得計算基礎)的此長彼消﹐均造成最後實質退休總所得的差異。另外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軍公教的雇主不會跑也不會賴﹐因此該得的不會少。勞工則未必。

四﹑軍公教保險的18%自1995年改革方案後即已廢除﹐但有該年之前年資的公務員仍有約40萬人﹐其仍享有18%優惠復加計新制的計算基礎﹐外界批評替代率超過或接近100%也是此類年資橫跨新舊制的軍公教﹐但支應此類人員所需的金額已在2014‚15年達到支出高峰﹐日後將逐年減少。

五﹑依兩種基金現有規模來看﹐保險部分﹐除公教保至2064年仍有約5,686億元外﹐軍﹑勞將自2027年起用罄。儲金部分﹐勞工以新舊制分論﹐至2025年之規模仍分別有2.9兆元及7,887億元。而軍人部分於2011年已用罄﹐公務員及教育人員部分則將分別於2031年與2030年用罄。

六﹑從上述來看﹐目前基金不敷使用的只有軍人的退職儲金部分。且全國不分職業所有退休人員的退職儲金加上保險金﹐共占201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1.97兆元的17.4%﹐因此﹐並無另有目的之媒體所宣稱之「軍公教使國家財政每年負債800億元」之事。

七﹑在年金改革的問題上﹐「潛藏負債」是個被誤用﹑濫用的名詞﹐不論是依公共債務法或是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規定﹐具自償性的基金均不列入國家的債務計算。各類人員的保險具有「隨支隨付」的特性﹐甲乙丙丁交保費﹐ABCD領退休金﹐是一種隨時有金額進出的流動狀態。舉例而言﹐如果你/妳估計小孩至大學畢業為止需花費400萬元﹐你/妳會說現在已有400萬元債務了嗎﹖

個人將待討論的年金改革分為三部分﹐第一及第二是針對現有﹐第三是針對未來要實施的。是的﹐年金改革與所有人都有關係﹐不要以為只是軍公教的事。而且幾乎所有人都承認﹐現在不做任何事﹐未來(所有基金)一定垮。

第一部分﹐至今為止﹐降替代率﹑延遲退休﹑提高自負費率﹐應該是包括個人在內的大多數人都同意的採行措施﹐只是調整範圍仍待討論。

第二部分﹐改革(含18%)要不要追溯﹖個人個人也可接受追溯﹐重點還是在如何說理及計算方式。

第三部分﹐修法後的新制度基本架構為何﹐是不是三層(社會保險﹑職業退休儲金及商業保險)年金﹖真的要世界銀行推薦的「個人帳戶」嗎﹖未來的基/儲金績效與給付是「確定提撥」還是「確定給付」﹖

綜合以上三部分﹐個人最關心的是‚討論過程是要強渡關山﹐再給未來繼續留下動盪不確定的潛在因子﹔還是經由公開的辯論﹑折衝﹑妥協﹐成為都可接受﹐並且可長可久的執行方案?

我們用網路尋找資料時會用關鍵字搜尋﹐在討論年金改革時﹐關鍵字設定的是否準確也關乎著改革的目標是否正確﹑過程是否堪稱平順及結果可否為多數接受。所以﹐現在關鍵字究竟是真的「年金改革」﹖還是「改善財政」﹖或是「社會福利」﹖抑或其實是「剷除/削弱異己」﹖

就個人看來﹐對於要在已由執政者設定規則及答案的情境中提出自主看法與之抗衡的挑戰來說﹐首先要認清己方的處境﹐必須承認﹐在台灣現今一般民眾觀感裏﹐軍公教是貪得無厭的既得利益群體﹐而很多在民間企業服務民眾的相對剝奪感日益加重也是事實。軍公教可以自認委屈﹐但顧影自憐的吶喊無助於改變既成事實。因此﹐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提出軍公教自己也能接受的改革方案﹐並想方設法的使民眾相信不分職業類別的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船上﹐此兩項看起來「利它」的原則﹐弔詭的反而卻是軍公教自提方案想要如願以償的關鍵。

核心價值確立後就是行動的引導﹐一般正常民主法治國家預為擬定整體公共政策時採用的 ─由政治願景(在此時政治是理念召喚)形塑政策方案﹐再由政策方案組裝行政手段以實現選舉政見的這套流程─或許將其倒裝後就是個可考慮的方法。關鍵就在於認清執政者的關鍵字設定是什麼﹐那絕不會是「純粹的年金改革」﹐make no mistake 。在任何事物都被高度政治化﹑政治命題才是有效動員春藥的台灣﹐適合的遊戲情境是將自己的期望重新包裝並轉換到對方在意且能辨識的頻道上才能讓對手正視自己。意思是說﹐自己的年金改革政策方案必須通過具政治性(在此時政治是工具實踐)的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才能上桌談判﹐談出結果後才進入組裝行政手段的進程。

具體來說﹐這是個全面向的行動方案﹐既要組職實質壓力團體定期不定期在真實空間(馬路上)內展現實力。同時﹐既然運用了傳播學的「議程設定」﹐當然就要善用媒體來說明軍公教自提的改革方案﹐而且是新媒體(網路上)。另外﹐如能參與(即使是地方層次的)選舉獲得席次﹐取得(議事廳發言檯上)正式的發言權﹐則更有推波助瀾之功 。當自己推出的年金改革政策方案在道路﹑網路上及發言檯上均佔有一定的「流量」﹐足以讓一定比例的民眾「被說服值得依照個人們(軍公教)的方案來思考」時﹐執政者才會認真地看待﹐要有開戰的實力才有談判的籌碼。

*作者為公務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