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鵬觀點:台灣觀光要的是那一道耀眼的「觀國之光」!

2016-09-20 07:00

? 人氣

台灣發展觀光,僅靠政府三百億救急應急不是辦法。(圖為百萬觀光產業自救會大遊行/陳明仁攝)

台灣發展觀光,僅靠政府三百億救急應急不是辦法。(圖為百萬觀光產業自救會大遊行/陳明仁攝)

新政府上台數個月以來,小英政府非常辛苦的忙著到處滅火與回應抗爭。可惜的是台灣觀光產業整體發展的對策上看不出應有的遠見與中長期觀光產業發展的規劃。相較於大陸自改革開放後,大陸觀光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定位卻是非常清楚的,從國家的戰略高度來看,觀光發展的三大階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觀光政策究是「國家機制」亦或是「市場機制」

大陸官方規劃的觀光發展,以三大階段為主題,進行一系列觀光策略與定位劃定。各階段分別為:

第一階段:先「國際」後「國內」的觀光發展模式。

第二階段:「國際」和「國內」旅遊「並駕齊驅」模式。

第三階段:「全面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與「有序發展出境旅遊」模式。

反觀台灣的觀光策略與定位劃定始終以「市場自由經濟」及「完全競爭」角度為基礎,讓市場任意發展。回頭細數,從大專院校大量開放設立,導遊與領隊成為國家考試,皆未設立專業門檻或總體戰略考量。或可說是「尊重市場機制」,但在市場機制看來則是「無略」之舉。不論是從觀光教育人才培育、產業發展定位或從國家觀光產業發展均缺乏國家「戰略」。使得今天病兆百出,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最終還是「累了官員、苦了百姓」,而國家觀光與經濟發展卻依然裹足不前。

九月十二日觀光產業大遊行提出的12項訴求,包含:貸款展延、紓困專案、補貼業者、發放消費卷、免稅獎勵等等,政府主管單位的回應是來個3百億,再加個3億的紓困與稅捐減免,輔導轉業與協助學習其他語系等,當然無法解決燃眉之急,政府又有多少財政可以負擔?殊不知「補貼政策」所依賴的價格機能,必須是存在於自由市場機制,進而影響市場成形並創造競爭條件。但是,兩岸觀光並非自由市場,大陸對台的觀光政策之定位是「有條件開放」,如此即是「政治問題」亦是「國家戰略」;補貼政策之成本效益的最終結果,又是少數群體獲益。這又是另一個與執政者主張的「公平正義」背道而馳的錢坑政策。

二、世界之大,豈能僅以「立足台灣」放眼天下?

大陸領導人鄧小平於1985年曾說先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民先富起來,進而帶動和幫助其他落後區域的人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水平。所以觀光發展初期的順序就是「經濟產業」→「支柱產業」→「戰略性支柱產業」。現階段大陸觀光產業之定位就是「戰略性支柱產業」。因此台灣不能仍抱著看天吃飯,隨著大陸官方「宏觀調控」,而台灣官方陷於被動的「對外無力回應、對內無盡補貼」的惡性循環。最終百姓仍是無感,而國家觀光產業的競爭力因此停滯。

相形之下,大陸早已隔岸觀火,其觀光發展的策略從「旅遊塔台、經貿唱戲」→「旅遊服務民生」→「旅遊大國」→「旅遊強國」。將觀光發展視為國家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區塊,過去台灣部分人士,多用「以管窺天」的觀點,「以台灣看大陸」亦或是「以台北看世界」,應該試著從世界看台灣或是從北京看台北的角度,更加周詳與客觀。如今大陸境外旅遊的低價市場現象及所謂一條龍式的產業垂直整合策略,在泰國、日本或韓國皆有例可循,並非只是單一針對台灣市場而已。

連歐洲「德法瑞義」4國11天,跌破眼鏡僅賣2,999人民幣,台幣一萬五千元不到遊歐洲11天。相較台灣八天七夜一萬台幣,您覺得貴嗎?當然大陸低價團始終「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跑得比馬快、睡得比賊晚」。所以也不得不佩服旅行業者能提供如此「物超所值」的旅遊商品。在共產主義「改革開放的政策」與習近平主席所言大陸經濟處於「新常態」下,實踐「資本主義」精神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觀光市場始終只有「價格歧視」並沒有「種族歧視」。低價、一條龍不僅是針對台灣,一條龍也不是罪過,是再商言商。正如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國富論一書中的看法「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在於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企業努力追求利潤是天職;而官方應僅要嚴格執法是否「違反善良風俗與法律」的底線就好。

陸客低價團連遊歐洲亦復如此。(作者提供)
陸客低價團連遊歐洲亦復如此。(作者提供)

三、123到台灣,打造台灣觀光新思維

觀光產業不能等,台灣政府更是等不得,打造台灣觀光新思維,必須強而有力,快而深遠。「123到台灣」新策略:

策略一 :1個中心—台灣觀光研究中心

「國家級」的觀光政策,需要「國家級」的研究為後援,期許台灣成為觀光大國,藉由政府三級單位「交通部觀光局」推動,看見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殘酷現實。而對岸大陸是「國家級」旅遊局及所屬的「中國旅遊研究院」,在觀光發展上是投入國家整體資源來打「世界盃」,推展「全域旅遊」之時,台灣仍然處於「部門協調」、「跨部整合」的冏境,致使官員無奈,業者嘆氣,百姓無感的現象。

在台灣設有「商研院」、「台灣地理資訊中心」、「金融研訓院」…等,專責研究該專業與產業的機構,代表其為台灣經濟發展重點產業,而觀光產業的發展既然是政府政策中的關鍵產業,因此,建議能夠成立「台灣觀光研究中心」。此中心既能專責研究國際觀光情勢,亦能破解台灣觀光發展之困頓,進而提供最即時的資訊。同時也能避免現今觀光主管單位「交通部觀光局」因其位階不足與人力受限,而無法同時執行例行業務;又要研究擬定相關政策,對於觀光相關政策擬定與研究調查只能委外,卻又限於片段資訊與品質差異性大之調查報告,無法形成有效的研究資源,回饋於政策制定,緩不濟急;另將任務編組的「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成為常設觀光政策擬定單位,有效領導就有正確方向可以執行。

策略二:兩個方向—萬眾創業、政府創利

政府國發基金成立之「創業天使計劃」、經濟部「SBI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與各地方政府創新產業補助計畫等都是好的開始,但相較於大陸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所提之eWTP(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台灣又相對做小了自己。

回顧歷史,荷蘭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中期,成為海上強國,在那大洋之上遍佈的是掛著荷蘭旗幟的商船,世界絕大部分海上貿易都被其壟斷。船在當時就像陸路運輸的馬車一樣,在整個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約1585-1713年)成為世界海上霸主就是有著「海上馬車夫」的進取精神,對外冒險犯難。台灣自許為「海洋立國」之勇敢台灣人,勇渡黑水溝至今,是否忘記了這樣一份奮戰的勇氣,友善又熱情的人民特性,正是與世界做朋友的最佳優勢,政府所提「新南向」政策是該爭取,但千萬不可劃地自限,東西南北向都該是朋友,而大陸亦應該納入其中。

因此,學校應除重視本土語言教學外,應落實讓英文成為「官方語言」,否則如何增進台灣人民的競爭力並與世界接軌。而政府應「創利」,將台灣現在所擁有豐沛且龐大的民間資金導入國家具體建設,學習國父孫中山實業計畫精神或是蔣經國總統十大建設,所謂「要致富、先開路」,諸如環島高速公路網、台鐵環島電氣化,甚至環島鐵路高鐵化等,以現代工程技術進步與科技發展其開發建設所衍生的環保議題應可以克服。「兩環一縱」(環島高速公路、鐵路,中部橫貫公路),若交通建設完善則「人流、物流、金流」就隨之到位,「興利才能除弊」。

策略三:三支箭—簡化簽證、中轉免簽、自由經濟示範區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政府面對當前困境,應有所作為,雖然需要深遠政策規劃,但也必須針對短期規劃進行正確調整,以有利銜接長期政策。

第一支箭「樂於見到您—簡化簽證」

此箭是不論國籍,向世界招手,迫於全球政治環境對台灣不利,台灣駐外單位給予簽證國家或地區有限,因此宜簡化各國來台簽證申請的程序,如開放「電子簽證」或對擁有足量現金與回程機票的旅客開放有條件的「落地簽證」是向世界表達台灣歡迎您的第一步。

第二支箭「隨時見到您—中轉免簽」

此箭是不分國籍針對過境台灣的任何旅客開放「72小時免簽證」並提供不同線路的觀光套裝旅遊行程,其目的不僅是要讓「台灣」成為世界觀光客的旅遊「目的地」更是「中轉地」與「延伸地」,意即台灣隨時歡迎您的到來。

第三支箭「寬心見到您—自由經濟示範區」

此箭雖是前政府於2012年所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面臨極大的挑戰,因此唯有把台灣變大,透過放寬相關法規與投資規範吸引世界各地投資、接軌國際,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儘管現行條例草案內容仍有許多爭議或漏洞,但台灣人民必須團結一心,藍綠兩黨亦需屏除已見,尋求以台灣最大利益為共識,儘速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否則台灣被世界邊緣化的時間將不遠矣!

*作者為國立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