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欽導讀:左膠右膠,不是問題

2019-09-04 05:10

? 人氣

作者認為生物政治學提供了一個理解這些問題的框架,其中缺失的環節正在於世界觀,「固定」世界觀與「流動」世界觀的差異,同時影響了以上這些因素,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不同黨派的人有不同的偏好與生活習慣,生理因素巧妙連結了政治態度與生活習慣,從而加深了我們對於政治的理解,作者以此說明社會的區隔是如何形成,為何今日的政治較過去更為極端。這也是本書精彩之處,作者不僅提供了一個框架,得以將生理反應、生活習慣、職業、就業與住宅選擇、社會議題以及黨派偏好串連起來,產生一個首尾一致且完整的解釋,並且利用這個框架,進一步說明社會與政治變遷的原因,從而解釋當代極端政治誕生的緣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儘管本書的研究大多以美國為對象,但其基本精神應該在台灣也適用,不過確切的情形與適用範圍,恐怕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舉例來說,政大教授蔡佳泓等人研究五大性格特質與台灣人統獨傾向的關聯,發現開放性高者較傾向支持台獨,而外向性人格高者較支持統一。不過書中以美國為主的大量研究卻發現。五大性格特質中,開放性和自律盡責比較與威脅的反應相關,抱持開放性人格者通常是自由派,而自律盡責性格者多屬保守派。其中雖然開放性兩者一致,但是對另一個因素則有所差異,台灣是外向性人格,而美國是自律盡責性人格。造成兩地差異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但是也提醒了我們,要將書中理論應用到台灣時,應該抱持更謹慎的態度。

另外一點是,本書作者雖然極佳地解釋了造成極端政治的原因,但是對於極端政治區隔機制的描述或許可以更為加強。例如書中提及,傳統上我們將美國區分為紅州與藍州可能過於粗糙,更精確的說法是這與人口密度有關,通常城市居民傾向民主黨,而鄉村居民傾向共和黨,作者接下來以世界觀的差異,說明住宅選擇的因素,以及造成區隔的原因。可惜的是,作者對於選擇住宅後,究竟是何種機制使得這種區隔進一步強化,則論述較少;這方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中,有精彩的說明,讀者若能結合經濟學與數學社會學的理論,相信對於造成極端政治的原因,將能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作者為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本文選自《極端政治的誕生——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作者:馬克.海瑟林頓Marc Hetherington∕強納森.偉勒Jonathan Weiler。有方文化出版)導讀。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