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投資不能只靠政府撒錢,找回民間投資吧!

2016-08-17 08:10

? 人氣

林全定調零基預算,因此振興經濟方案將以國營事業投資為主。(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林全定調零基預算,因此振興經濟方案將以國營事業投資為主。(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研議中的振興經濟方案,金額號稱有3000億元左右,規模還算可以,但其方式是以公營企業投資為主;另外,國發會也準備掏1000億元直接注資中小企業。政府要拉抬經濟之心可佳,但方式可能不當,更可能把風險灌到未來。其實,治本之道,還是回歸提振民間投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內經濟表現如何,算是「有目共睹」─出口連續17個月衰退,到7月才終於恢復正成長,不過,一來出現正成長與基期低有關,二來以國際景氣的弱勢、台灣最大出口國中國經濟走緩等因素看,出口難扮演經濟主要支柱。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6成的民間消費,在景氣走低下,也只能維持0-1%左右的微幅成長。

因此,能夠對經濟有較明顯助益者只剩下投資,但民間投資在新政府上台後,許多政策讓企業界「驚嚇不已」情況下,顯然難樂觀,因此只能靠政府投資。但7月底才拍板的106年中央總預算,注重財政紀律的院長林全要求以「零基預算」精神編列─也就是說基本上不能增加太多支出。結果總預算微增1.1%,而可扮演不景氣時,擴大財政支出主力的公共建設經費只有1812億元,與105年相同。顯然未來經濟已不能期待財政政策的支撐與效益。

不過,經濟與投資差是事實,外界一直有政府推財政政策的期待與呼聲,行政院也規劃新的振興經濟計劃,雖然尚未公布,但目前透露出的消息是規模2000-3000億元、以增加公營事業投資為主力。

雖然讓國營事業增加投資與傳統聚焦基礎公共建設的所謂財政政策,在理念與效益上不同─財政政策含有提升國家基礎建設的目標與企圖在內,國營事業增加投資則大體上屬企業投資的範圍。

不過,撇開其差異點不談,某個角度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作法:增加支出卻不會反應在政府總預算的歲出上,且其執行更有彈性。但問題也在:一來是把風險塞給國營事業,未來可能承受投資失利損失;二來不無「作假帳」之嫌,表面上政府總預算是零基預算,實際是由國營事業承擔擴大財政支出的責任。

如果國營事業真能慎選投資項目,找出有對企業營運與獲利有效益的項目投資,當然是兩全其美。但如果國營事業為了「長官交代」、配合政策需要,只能勉力拿出資金投資,未來難保不成為另一個爛投資,最後產生的虧損終究要吞下去─當然,那一定是數年之後的事,現在檯面上的官員大多已不在其位了。

此外,台灣存在著不少「不官不民」的企業,如果政府動員的是百分之百的國營企業(如中油、台電)去投資,無論投資結果好壞,最後都由政府承擔;如果動員的是那些官股占不到一半、甚至是上市企業,所以不算是國營企業,但政府卻又有實質掌控權的企業(著名又具規模者包括中鋼、中華電信、台肥、華航、多家金融行庫,族繁不及備載),那這筆帳就挺難算的。

例如,日前為配合政府綠能政策,中鋼董事會將通過與旗下子公司一起合資成立「發電特許公司」,由中鋼持股55%,全力推動在集團旗下逾10家公司廠區約80公頃,裝置屋頂型太陽能板發電系統,投資金額大概是43億。中鋼的「主動」,看在長官們的眼中,當然是龍心大悅,但員工卻擔心其風險,未來如有損失還是要公司吞下。而中鋼雖是政府完全掌控的企業,但法律定義上是一家上市民營企業,官股占比2成;因此如果胡亂投資搞出的損失,有8成是要投資人承受。

要拉抬投資、支撐經濟,治本之道還是要靠找回民間投資,不是靠政府壓著國營事業投資即可。影響民間投資的因素其實都非常明確,只看政府願不願意正視、面對、解決;如無能解決,民間投資直直落,政府只能動員國營事業投資撐場面,縱然創造當期的投資數字,但結果大概是遺禍未來、苦吞損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