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翰銘專欄】奉獻生命於藝術,中國書畫博大精深

2016-08-01 11:00

? 人氣

士人可說是世界文明的奇葩,他們不單擔任政府職位,也是精英文化的傳承者,並且身兼哲學家和藝術理論家。《寒食貼》,蘇東坡(圖/作者提供)

士人可說是世界文明的奇葩,他們不單擔任政府職位,也是精英文化的傳承者,並且身兼哲學家和藝術理論家。《寒食貼》,蘇東坡(圖/作者提供)

在越近代的中國皇朝,東西方的交流漸漸頻密。當時有些傳教士將西方畫帶到中國,給士大夫和皇帝欣賞,而中國人亦向傳教士介紹傳統藝術。不過這種文流並沒有促進雙方的了解,反而成為各執一詞,產生矛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人認為如此寫實的西方畫是雕蟲小技,展示不到人的思想境界;西方人認為中國藝術技法落後,不懂透視法,更不會表現真實。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無非因為不了解對方的藝術源流和理論。

若果單純以寫實和寫意這兩個角度去區分西方畫和中國畫,那是十分膚淺的,因為任何文明的藝術,都有形而上的哲理,然後才有藝術風格的誕生,就算是十分注重透視法的文藝復興藝術,背後亦是因為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發生突破。藝術如人類的生命,有一段漫長的發展過程,每一種新的藝術風格的出現,都反映人類對世界認知的改變。

黑格爾說「藝術作品全部都是精神產物,像自然界的產物,不可能一步就達到完美,而要經過開始開始、進展、完成和終結」。

中國藝術的發展,也遵從這一規律,過程中的風格變化像昆蟲那樣,形態百變。史前時代的中國藝術如其他部落一樣,帶有裝飾性的特徵,以幾何圖案和簡單的動物形狀繪畫在器物上。到了秦漢時代,出現寫實風格是主流,描繪生活的細節,例如漢墓的壁畫便大量展現了當時的生活方式。

作者提供
圖1:《女史箴圖》局部,顧愷之(圖/作者提供)

到了魏晉時代,中國藝術出現劃時代的突破。當時的藝術家發現,藝術是有更深習的意義。顧愷之提出了「傳神」繪畫理論,畫中人物的精髓是精神。顧愷之以人物的眼神點出精神,畫中的「形」(造形、外表)是為「神」(精神)服務。

除此之外,他發現藝術除了表象外,還有道德意義。他的《女史箴圖》(圖1)表達出女性應有的修養。今天看來,畫中的道德教誨已經落後,不過他的藝術觀念拓展了新的藝術之路。

這種觀念後來由士人發揚光大。注意的是,藝術從來不是單一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發展出宮廷人物畫、工筆畫、山水畫等等,當中將中國藝術推向另一重境界的,莫過於文人畫(又稱士人畫)。中國藝術家不同於西方的。

在文藝時代,藝術家是一種近似於工匠的職業,受聘於貴族、皇室和教廷。中國固然有受聘於皇室的職業藝術家,例如宋徽宗創立了翰林圖畫院,像中央美術學院,廣徵天下畫師。不過,中國藝術發展的主力,仍然是士人。

士人可說是世界文明的奇葩,他們不單擔任政府職位,也是精英文化的傳承者,並且身兼哲學家和藝術理論家。這種階級是中國獨有的,他們總是雙面人,結合了入世的儒家和出世的釋道。這兩股矛盾力量常常在他們心中掙扎,渴望自由卻又追求名利。這種矛盾在西方的藝術家卻沒有發生,當年塞尚離開了印象派的圈子,其中一個原因是印象派畫家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人人都想在藝術歷史中留名,大家也不掩追逐名聲之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