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醞釀撤店 微風南山:不適者淘汰! 台鋁閃退、停電4次、廠商訴苦業績掉1/3

2019-06-17 10:36

? 人氣

2001年,他靠精品在東區殺出一條生路;2007年,又靠餐飲讓微風台北車站一戰成名,至今人潮滿滿,執行董事岡一郎還曾透露:「每家店後面,至少有3家等著候補。」不難想像,廖鎮漢想複製過去的成功模式,靠重押餐飲在信義區突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兩者情境會一樣嗎?

2家知名百貨高階主管指出,百貨餐飲化確實可減緩電商衝擊,但它也藏有3大局限。

首先,當方圓半公里內的百貨都在重新改裝餐飲,或操作新品牌,各家聚客力自然下滑。

其次,人流需求高。人1天可以買10幾件衣服,但最多只能吃3餐,因此餐飲邏輯與零售不同,不靠品牌間相互競爭,而是必須極力把餅做大。唯有足夠而穩定的人流,才能把每間餐廳都餵飽。

最後,成長幅度弱。餐飲的營收公式是座位數×客單價,再加上台灣消費者喜新厭舊,通常餐廳剛開幕時客滿的業績,已是它最好狀態,不可能再竄高。隔年若想拉升成長幅度,一是升級菜單,拉高客單價;二是汰換再找新餐廳進來,但得冒著招商成本增加且得罪廠商的風險。

「可這又牽涉到bargain power(談判力),當初微風北車開幕前5年,人潮沒停、業績破表,每個廠商都想進去。但(微風)南山卻相反,開幕沒多久,人潮與業績就不好,主導權完全不同!」一位餐飲品牌總經理說。

高德璇指出,微風南山已達成預期業績目標,主要成長動能為頂級餐廳,如巴菲特最愛的Smith & Wollensky牛排館,每月業績可達2千萬;2千坪微風超市乍看人潮不多,但客單價達800元到1000元(編按:約全聯的1倍),也已開始賺錢。

多家廠商直指開幕至今業績砍半,但微風南山稱業績達標,雙方有如羅生門,各說各話。但微風南山想複製北車成功經驗,以「汰舊換新」、要廠商「遞補得宜」的買方市場之姿,迎戰競爭早已白熱化的信義區,再加上硬體屢屢出包,確實已面臨挑戰。

新零售時代,百貨多將餐飲視為萬靈丹,不斷擴大占比。如今市場情勢悄悄轉變,蜜糖雖尚未變成毒藥,但效應遞減、人流要求高等副作用,已浮上檯面。微風南山這波爭議,是否會成為百貨餐飲化的轉捩點?值得後續觀察。

作者/蔡茹涵、李雅筑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超連結:http://bit.ly/2SyetnF)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超連結:http://bit.ly/30MDZIF)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