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英國脫歐:一個更好的時代,或者更壞的時代?

2019-06-09 06:40

? 人氣

英國脫歐造成的內部分裂,已讓全世界都想從這個今年最熱門的離婚故事裡汲取一些教訓。(資料照,美聯社)

英國脫歐造成的內部分裂,已讓全世界都想從這個今年最熱門的離婚故事裡汲取一些教訓。(資料照,美聯社)

英國脫歐造成的內部分裂,已讓全世界都想從這個今年最熱門的離婚故事裡汲取一些教訓。這次「嚴峻的政治危機」提醒我們,如今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錯綜複雜,莽撞地斬斷連結可能只會失控引爆未知的災難。如今最大的問題,已經從脫歐長期來說對英國是否有利,變成了是否值得為了也許永遠無法實現的利益,去承受當下的經濟動盪與商業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很複雜,甚至很不穩定。二戰後提議建立歐盟的人是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但成立之後,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卻在1963與1967年先後兩次拒絕了英國的入盟申請。到了1973年,英國終於成功加入之後,又很快在國內爆發政治爭議,兩年後就舉行了公投決定是否脫歐(當時絕大多數選票都支持留歐)。而在40年後,英國脫歐議題又讓民意再次對立。

 

留歐與脫歐兩派各自主張立場

留歐與脫歐兩派都自稱能夠帶來光明的未來。脫歐派希望脫離歐盟政府的宰制,打造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自己制定外貿政策(它的外貿談判目前由歐盟代為進行)。他們認為歐盟注定會侵蝕成員國的政治主體性,因此需要「奪回主導權」。尤其是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有權裁決英國是否遵守歐盟法律一事,在他們眼中甚至直接侵害了英國的國家主權。

至於大部分的留歐派則認為,雖然歐盟的確有缺點,但留歐之利遠大於弊。留歐帶來各種利益,例如毫無阻礙地觸及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中超過5億的消費者,以及能夠與其他歐盟國家以優惠條件進行貿易。留歐派認為,重奪國家主權只是一種民粹口號而已,「留在歐盟才會變得更強大」。

反脫歐的英國民眾24日在英國國會外揮舞歐盟旗幟。(美聯社)
反脫歐的英國民眾在英國國會外揮舞歐盟旗幟。(資料照,美聯社)

2016年6月23日,脫歐派在公投中微幅勝出,但脫歐的形式卻渾沌未明。沒有人知道英國是否應該繼續留在歐洲單一市場(EU Single Market)或關稅同盟,還是要乾脆拋棄所有相關協議,回到WTO成員國的身分與歐洲國家做生意。

英國以貿易起家。它過去的全球影響力大部分都源於在世界各國開拓商機的成果。當然,它在打入國外市場時經常受到阻礙。例如它曾試圖施壓中國放鬆貿易門檻,卻只得到乾隆皇寫給喬治三世的一封名信,回絕了所有貿易要求:「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但在200年後,自給自足的國家卻從中國變成了英國,即使物產未必豐盈,政治實力卻無所不有。

脫歐派對英國的未來相當樂觀。他們認為奪回貿易主權可以打造一個「全球化的英國」。例如可以利用大英國協的關係,與其他52個成員國(大部分都是之前大英帝國的領土),總計24億的人口做生意。他們表示簽訂新的貿易協定很容易,而且即使不能續簽既有協議,也可以安心地用WTO條款繼續貿易。

但專家指出這種方法有很大的問題。如果回到WTO條款,英國的外貿會倒退一大步。歐盟是全球整合最緊密的市場,在2017年占英國出口總額的44%;與加拿大、日本、南韓等40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協議,則占英國出口的11至15%。英國政府設法在退出歐盟之後與各國續簽既有協議,但直至2019年2月為止,69個國家中只有7個國家與英國續約,在1,170億英鎊的貿易總額中僅占160億。

這不足為奇。我們都知道貿易協定的談判既複雜又耗時。如果只是重談既有協定都必須要談到第3年,簽訂新協定的時間只會更長(歐盟跟加拿大的協定就花了7年才敲定)。而且,新協定帶來的利益無法彌補離開歐盟的損失,彭博社(Bloomberg)估計,即使英國真與美國簽下自由貿易協定,也只能彌補不到15%的脫歐經濟傷害,而與大英國協成員簽約能夠帶來的利益,更是只有脫歐損失的13%。

 

脫歐恐使英國政經影響力下降

許多專家擔心,英國一旦脫離歐盟,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就會下降。光是從英國為了脫歐之後的未來以及與歐盟之間的關係而努力協商,就看得出該國的談判條件相當有限。歐盟在外交與政治上的團結一致,讓他們主導了談判桌;反觀英國代表有時候甚至連部分同胞堅決脫離的這個組織究竟長什麼樣子都所知甚少。WTO前主席帕斯卡.拉米(Pascal Lamy)對此表示:「無可否認,脫歐一事已使英國的聲譽大幅降低」。

最重要的是,脫歐派往往忽略了貿易協定一定得犧牲某些國家主權,才能成功生效並具備強制力。即使回到WTO體系,遇到爭執時,也必須接受該組織的解決方式。目前歐盟的規定範圍當然比WTO更為廣泛深遠,但如果未來要與歐盟簽訂新的貿易協定,英歐雙方也一定得接受同一套體系的制約。

2019年2月,英國陷入脫歐亂局,這是支持脫歐派(AP)
英國陷入脫歐亂局,圖為支持脫歐派的英國民眾。(資料照,AP)

英國前首相哈羅德.威爾森(Harold Wilson)曾說:「在政治裡,一星期是很長的時間。」但英國脫歐卻將局勢變遷的速度推至新高。短短的一周內,每天都有新的政治鬧劇。英國過去一直以資訊充足的理性外交政策,以及信用良好的投資環境享譽國際。脫歐一事卻似乎同時傷害了這兩大美德,大幅打擊英國的信譽。

雖然目前的經濟指標表面上沒有露出明顯的壓力,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未來的道路相當崎嶇。雖然英鎊已經穩定了一些,但幣值依然比公投前低了大約12%。目前失業率處於4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但經濟學家認為這只是企業轉為投資員工而非研發技術,犧牲長期生產力漲幅換來的而已。至於政府,則被英國脫歐事務占去大部分的時間、精力與資源。《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在2018年9月表示,脫歐已使英國政府「在政治與行政上都失去活力」,擱置了大量計劃無法進行。

負責制定官方利率的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Bank of England's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委員格揚.弗利格(Gertjan Vlieghe)表示,脫歐每年造成的損失大約為400億英鎊,占英國GDP的2%。英國政府在2018年11月的分析報告則指出,如果與歐盟達成脫歐協議,英國15年後經濟規模將縮小3.9%,若是無協議脫歐則將縮小9.3%。這些數字都很不樂觀。而且大幅傷害經濟的主因,正是脫歐結果尚不明朗,迫使企業大量製造囤積零組件、核心產品、藥品,應付每一種可能的發展。

歐盟也對此感到厭煩。處理脫歐問題占去了大部分時間,但他們還有許多其他問題要解決。德國哈勒經濟研究所(Halle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的數據指出,如果英國無協議脫歐,將影響歐盟17萬9千個工作機會。學術智庫「英國與改變中的歐洲」(UK in Changing Europe)則指出,英國與歐洲都會吃到脫歐的經濟苦果,兩方的關係也可能會惡化。

 

外資與金融人才移出

脫歐將使英國無法繼續在歐洲市場暢行無阻,但這正是它吸引外資的關鍵優勢之一。日商日產汽車在1980年代之所以在英國建立歐洲總部,主要就是因為英國屬於歐盟。目前日產是英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大約有7,000名員工,並在相關供應鏈額外提供30,000個工作機會。該公司55%的產品都外銷到歐盟。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日本企業在英國提供16萬個工作機會,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非歐盟投資國。脫歐促使一些日商考慮退出英國。例如電子產品製造商松下電器,就因為英國有意降低公司稅(因此可能被認定為避稅天堂)所引發的稅務隱憂,而考慮將歐洲總部遷至阿姆斯特丹。索尼也為了維持目前的關稅與運輸條件,而決定搬至阿姆斯特丹。

日產原本重申不會放棄英國,但隨後又取消了原本在英國生產新款X-Trail車型的計劃。本田則是宣布將在2021年關閉英國廠,裁員約3,500人。雖然兩家公司都說原因是全球性的產業壓力,但企業高層的決策顯然也受到脫歐的影響。

英國脫歐後,倫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可能拱手讓給歐盟其他國家(取自Pixabay)
日商日產汽車之所以在英國建立歐洲總部,主要是因為英國屬於歐盟,但脫歐將使英國無法繼續在歐洲市場暢行無阻。(取自Pixabay)

金融服務業一直都是英國經濟王冠上的寶石。金融倡議組織The City UK表示,金融與相關服務業占了英國10%以上的總產值,提供了230萬個工作機會。2017年,這些產業在出口至歐盟的服務中占了52%,貢獻了大量貿易順差。這些專家認為,這些輝煌戰果全都仰賴持續進入歐盟市場的關係;但如今的環境渾沌未明,許多企業只好選擇將部分業務遷至海外。

諮詢公司安永(EY)在2019年3月指出,不久之後將有高達7,000個職缺從英國移至歐盟,最可能的目的地分別是阿姆斯特丹、都柏林、法蘭克福、巴黎。這些高薪工作的移出可能明顯影響英國的稅收。彭博社也表示,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與摩根大通(JPMorgan)等5家大型銀行,都正為了服務歐洲客戶而將資產移至歐洲,這5家銀行轉移的資產總和目前已高達7,500億歐元。

 

脫歐問題恐比預想複雜

脫歐可能也會削弱英國這個全球金融中心的政治影響力,畢竟負責審慎監理歐盟各國銀行業的歐洲銀行監理機關(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已被迫遷至巴黎。不過許多觀察家認為,英國先進的基礎建設與錯綜複雜的產業連結,可以保障該國的地位不會瞬間崩盤。然而,即使企業不太可能當下全面撤出英國,依然會改變未來的投資方向。如果英國繼續舉棋不定,可能就會失去企業的青睞。

正如英國前駐歐盟大使伊凡.羅傑斯(Sir Ivan Rogers)所言,脫歐過程顯露出脫歐派說法的重大矛盾,這些人一方面批評歐盟已深入干涉英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另一方面又保證英國可以迅速無痛地脫離歐盟。現實世界沒有這麼單純,重大決策的影響也沒那麼簡單。如果某項承諾聽起來好得讓人難以置信,也許它就是假的。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研究員。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