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專訪林毅夫 被通緝的經濟學家

2019-05-15 16:00

? 人氣

林毅夫除了相信市場,也相信政府,這也是他數十年來一以貫之的主張,也為此與中國大陸經濟學者(如北大同事張維迎)數度為經濟體制改革方向辯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毅夫自己則解釋說:「讀書是去獲得一條魚還是學怎麼釣魚?如果是學怎麼釣魚,我從芝加哥那些理論大師學到如何釣魚,我在芝加哥學到很多。芝加哥強調市場,我認為需要市場也需要政府。」

談新結構經濟學∣總結開發中國家經驗,提出理論

後進國家的發展是他一直關切的核心問題──低所得國家如何擠進高所得國家?開發中國家要怎麼成為已開發國家?林毅夫反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二次大戰後兩百多個經濟體,能夠從低收入進入高收入的只有南韓和台灣?」一九六○年有一○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到了現在,這些國家中只有十四個進入高收入國家,其中九個是西歐與石油生產國,另五個就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他想解開後進國家如何超趕成功的密訣。

他發現,發展中的經濟體要追趕上已開發國家,一定要靠政府運用產業政策,「從十六世紀英國追趕荷蘭、十九世紀德法美追趕英國,到二十世紀的日本、四小龍都如此。」他也一直強調,很多產業政策失敗是事實,但不能因此不要產業政策。「就像吃飯可能會嗆到就不要吃飯?關鍵在於怎麼提高產業政策的效率。」他舉女經濟學者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的《企業家型國家》(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為例,書中提到美國在國際上領先的產業都是政府支持研究(R)的結果,「R&D,R就是國家要做的。」

20190514-林毅夫專訪-叛逃40周年專題。時任中華民國陸軍上尉連長的林毅夫,於1979年5月16日由金門叛逃至中國。(新新聞攝)
在林毅夫眼中,中國到2025年,有希望進入高等收入國家之林。(郭宏治攝)

林毅夫相信政府政策的作用,也不認為民主化、政治體制改革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腐敗不應該容忍,收入差距擴大要解決,但這些是不是都是政治體制引起的?這是要仔細研究的。」他舉前蘇聯為例,經過市場化、民主化,但腐敗問題比中國更嚴重,經濟發展也沒有中國快速。政治民主化之後,政府對有政策性負擔的產業,例如軍工產業,還是要補貼。他認為中國國有企業的問題是出在資本太密集,不符合中國的比較利益。

「當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其他國家的知識分子跟我們的心都一樣,但是他們沒有發展起來。」他認為開發中國家最吃虧的是,話語權都在發達國家手上,所以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要總結開發中國家自己的經驗,並提出理論。

林毅夫到中國大陸時正好趕上改革開放。「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鄧小平給大陸訂的目標是二十年翻兩番,也就是平均每年要七.二%。我在北大讀書時,不相信當時中國大陸可以十年持續七.二%的成長率。」他回憶說,當時認為這只是把目標訂高一點、「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聰明做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