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3次政黨輪替都碰上經濟災難─這次最嚴重!

2016-05-17 06:30

? 人氣

3次政黨輪替都碰上全球性的經濟震盪,蔡林體制面對的則又更為棘手難解。(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3次政黨輪替都碰上全球性的經濟震盪,蔡林體制面對的則又更為棘手難解。(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520馬上到來,台灣實現第3次的政黨輪替,似乎是巧合,台灣前2次政黨輪替,都正好碰上一次全球性的經濟震盪與災難,更不幸的是:今年的第3次政黨輪替,看起來亦難倖免,而且可能比過去更嚴重也更麻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扁朝碰上網路泡沫衰退

2000年時台灣實現首次的政黨輪替,民進黨阿扁上台執政,但當年也是網路泡沫破滅的時候,飆上5000點的納斯達克指數開始反轉直下,許多無營收、無獲利、只有「本夢比」的達康公司(網路公司)開始走下神壇,許多公司倒閉破產,體質較佳或較幸運者,則是股價暴跌、市值縮水,但仍能支撐下去,連當時的科技龍頭微軟股價都跌了超過6成。

網路泡沫破滅導致美國經濟結束長達10年的繁榮擴張期,在當年下半年走入衰退,全球亦同時被帶入衰退期。阿扁上台前的3-4月,台股猶高喊前衝,甚至出現過萬點行情;他上台後不久,政府每天都在擔心股市重挫,財政部長變成護盤部長。隔年2001年,台灣經濟就出現1.26%的衰退。

馬政府由兩岸和平紅利跌入全球金融海嘯

2008年台灣第2次政黨輪替,馬政府上台時,台灣曾有一段「兩岸和平紅利」「外資對台灣再評價(rerating)」的狂熱期,股價上漲、台幣匯率升值,一片前景美好欣喜狀。但當年9月全球金融海嘯捲起千堆雪,全球經濟被埋入冰庫,台灣經濟當然也掉入深淵,出口連續14個月衰退,2009年經濟衰退1.57%。

不過,那兩次全球經濟收縮後,衰退都過得算快,至少都實現了U型或V型反轉,2002年經濟成長率回到5.57%,2010年則甚至是直接跳到10.63%的大V型成長。

這次是全球結構性衰退

今年的再次政黨輪替,則不但不幸的同樣碰上全球經濟低迷─這倒符合世界經濟每8-10年一次中度循環的歷史規律。這次更倒楣的是連短暫的蜜月、欣喜時間都沒有,因為在接掌政權前,台灣經濟就已下滑走低,出口連15黑,超越海嘯的14黑;經濟成長率連續3季負成長,是典型的經濟衰退。這一點而言,蔡英文政府比扁、馬執政時還要倒楣,還沒上任就已面對經濟衰退的環境。

倒楣的可能不止這一椿,因為展望未來,也還是一片暗淡。這次的經濟衰退,看起來比過去扁、馬上任時還要棘手。阿扁碰上的網路泡沫後的隔年又碰上美國的911事件,美國FED的葛老祭出連續降息,利率從5.5%降到1%的空前低點支撐住經濟,全球經濟反轉得快;此外,網路泡沫的傷害主要發生在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而言傷害不大。再以當時的台灣而言,雖然仍有金融壞帳問題尚未處理完(1998年的本土金融風暴留下的爛攤子),但產業力量仍在,科技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也強。

馬政府上任碰到的金融海嘯,則是海嘯雖大,但來得快去得也快;當年有中國大搞4兆人民幣的財政政策支撐,全球各大央行全力撒錢、推動非常態的貨幣政策─量化寬鬆,台灣在2010年就出現10.63%的高成長。不過,這次海嘯的傷害也更為深遠。海嘯對各經濟體的資產負債表造成重大傷害,靠貨幣政策塑造的榮景既不實在亦難持久,這幾年許多經濟體仍在修補資產負債表、繼續去槓桿,造成全球需求不足。

去年以來那些出口導向國家(包括台灣)的出口轉向衰退,拉低經濟成長,可說肇因於此。而當年曾扮演全球主要進口市場之一的中國,終於也不得不回頭面對當時4兆人民幣財政政策帶來的後遺症,正在去槓桿、去信貸泡沫、去產能過剩的中國,再也無法如當年一樣的大口吞下全球所有的原物料、大宗物質,那些出口原物料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全部都盪入低潮。

全球經濟的這些病症,短期看起來還無解,也難脫困。

台灣本身經濟與產業問題較過去嚴重

更糟糕的是台灣還要面對自己的問題─主要是產業全球競爭力的疑慮。海嘯時期,台灣的某些產業─如「四大慘業」,算是受重創,至今仍難拾過去榮景。這幾年又碰上「後PC時代」的麻煩事─蘋果賈伯斯在2010年推出平板電腦 iPad,把數位產業帶入後PC時代,台灣數十年來的科技產業正是以PC為核心建構發展起來,台廠調整應變辛苦,受到的衝擊大。

例如以PC品牌「雙A」而言,華碩算是調整得較不錯,宏碁則是危機四伏,去年營收衰退2成且已連續5年衰退,但兩者在PC市場的市占率都是節節敗退;一度風光的智慧手機大廠宏達電已連續虧損,股價從高點1300元跌到60元上下。

無短期解方的經貿邊緣化危機

另一個是經貿邊緣化問題日益嚴重,而且短期內無解方。屬於多邊協定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杜哈回合談判陷僵局十多年,這十多年也正是雙邊談判的FTA(自由貿易協定)與區域自由經貿組織大行其道的年代,台灣算是完全落了隊。當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已簽下12個FTA,且已把歐盟、美國、中國、東協、印度等主要經濟體納入時,台灣不談中美洲小國那種確缺乏效益的FTA,台灣只跟中國簽ECFA,且只有500多項早收清單,涉及8000多項商品、對台灣出口更具重要性的兩岸貨貿,則因政黨輪替算是胎死腹中了。

有人不信邪,一直強調「FTA無用論」,不過回頭看韓國與、美、東協的FTA生效後,台韓在當地市場的消長數字,FTA對出口的助益無庸多言。今年起中韓FTA生效,對出口近4成在中國市場的台灣而言,負面衝擊必然發生。貨貿沒了、民進黨列入重點政策的加入TPP亦遙遙無期,今年底RCEP又可能完成談判,台灣經貿邊緣化的路看起來尚未走到盡頭,其影響除了出口外,也會讓民間投資出走。至於到底該是馬政府無能、還是綠營一路作梗該為此負責,就讓藍綠去吵吧,但已經可見的後果必然要全民一起承擔。

不再有的「中國經濟紅利」

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競爭力提升、經貿邊緣化危機,這些問題短期難解;但新政府的麻煩事不僅於此,兩岸關係有變後,首當其衝的是各種大大小小採購團的減少,及來台觀光陸客的緊縮。民進黨與部份學者都說要增加吸引東南亞等其它地區的民眾來台觀光,以填補陸客減少的份額,成果如何大家且拭目以待。不過,這不會像是開水龍頭一樣「開了就有」的簡單,但短期而言,對經濟與就業市場都會有衝擊。

過去16年的台灣經濟,在一定比重上確實是有受惠於「中國經濟紅利」之處;扁政府8年縱然持續對兩岸經貿限制、管制,但實質上台灣出口中國占的比重是節節升高到歷史高點;馬政府時期則是有各種採購團、陸客觀光及其它的「讓利」。

這些「中國經濟紅利」,未來4年即使不是消失無蹤,大概也不會加大。紅色供應鏈興起、兩岸產業互補成份降低、競爭味道增加,過去數十年「以投資帶動出口」模式逐漸改變,加上中國本身經濟走緩─中國「權威人士」已說「中國經濟是L型」,對岸亦不再「讓利」,台灣經濟已難有太多的「中國經濟紅利」挹注矣。

這就是台灣經濟面對的現況與未來景況,新政府的打國家隊、準主權基金、5大新創產業、新南向政策、亞洲矽谷等等讓人眼花瞭亂的經濟大政,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來支撐台灣經濟?大家就期待、祈禱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