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低薪是誰的責任,地方政府能解決低薪問題嗎?

2019-04-03 05:30

? 人氣

圖為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舉辦「對不起,是我拉低了平均薪資!」記者會,學生面對行政院鞠躬並跟院長賴清德道歉,表示因為自己的低薪拉低全體國民的薪資平均。(陳韡誌攝)

圖為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舉辦「對不起,是我拉低了平均薪資!」記者會,學生面對行政院鞠躬並跟院長賴清德道歉,表示因為自己的低薪拉低全體國民的薪資平均。(陳韡誌攝)

每當地方政府推行許多政策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民眾對地方政府首長的網路專頁或社群網站進行留言,內容總是會提到一個主題,就是「先改善薪資好嗎」,這樣的現象在南部特別常見。其實民眾的意思是指「在沒有改善勞動、就業的薪資前,其他的政策都是天方夜譚,難以達到效果」,但在混雜了大家的情緒和政治立場後,往往讓原本政策的失去了焦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大眾來說,他們認為政府沒有先解決他們最在乎的低薪問題,所以經費花在其他地方都是多餘。雖然勞動和薪資問題看似是中央政府的功課,但民眾同時也希望地方政府能改變點什麼。就中央政府的政策的來說,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執政者都是無法直接改變薪資問題的,從國民黨時代的22K政策到民進黨的多項勞工政策,顯示市場比政府更聰明,政府過度地干預能造成的影響有限,甚至會帶來許多後遺症。中央許多祭出的手段不外乎是在法規上做勞資雙方的協調,像是給予抵稅減稅來提高工資,或讓雙方各退一步,但是除了大型企業之外,多數雇主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作法上轉了個彎,勞工又被業主吃得更死了。因此政府介入自由市場往往僅是提高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改變原本的運作模式,這些後遺症最終還是轉嫁到人民身上,甚至是影響到更廣的層面上,像是一去不回頭的民生物價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80607-時代力量立委洪慈庸7日出席「搶救低薪淪口號,實習空服沒配套」記者會。(顏麟宇攝)
圖為「搶救低薪淪口號,實習空服沒配套」記者會。(顏麟宇攝)

地方政府的雙面為難:救薪還是要產業?

中央政府的影響有限,那地方政府還能做什麼直接的介入?站在受雇者的角度上,落實徹查中小企業有無違反勞基法的確是最先應該做的,網路上大家也不斷地檢舉爆料,甚至寄信給各大地方政府說某些公司沒有落實勞基法,但效果似乎有限。這樣的現象在直轄市以外的地區更為嚴重,徹查可能導致中小企業外流,工廠不願在此縣市長期運作,還沒發展成形的商圈也提早沒落倒閉,最後該地區的整個產業鏈都不健全,而地方政府沒有地方發展的成果又更難取得中央更多的補助。

對於某些縣市來說,這樣的作法變成還沒解決低薪問題就造成惡性循環,甚至失去民心又掉選票,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對這些小型的公司行號而言,在小地方做生意已經沒經濟效益了,還要給這樣被要求,那乾脆去鄰近的大都市,或是待在當地等待就業。當大家都在想等待就業,那地方怎麼會有活絡和商機?因此,留住企業、以輔助方式幫助民眾就業、整體產業發展三個方向上需要維持巧妙的動態平衡,更要完整的漸進式規劃。

大家常提到的「南部低薪,南部無勞基」,即是在上述背景下造成的,到底該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也成為了沒有答案的問題,根據勞動部委外的調查報告中,點出了幾個現象讓我們可以輕易地投射到南部的就業環境中,確實說出了南部的切身之痛,第一就是「產業結構」,其中服務業相關經常性薪資持續衰退,而當我們打開人力銀行,南部服務業與製造業的人力需求較大,加上比較熱門的科技與金融業在南部只剩下業務為主的崗位,連鎖服務業總部也多在北部,在南部的職缺當然只剩該行業中薪資較低的階級。

另外一方面則是,「外籍勞工的雇用」排擠了製造和服務業上的就業人口,對部分雇主而言,外籍勞工耐熱耐操樂意加班,薪水又不用給太高,甚至不用全職名義保勞健保,那當然是優先選擇。在其他非服務為主的工作內容上,中小企業「外包取代正職」也導致了職缺的縮減,包含設計、加工等等許多不同性質的工作內容,全世界的趨勢都是逐漸以臨時、派遣或是專案外包的方式取代非核心的員工,加上網路的發達,要找專業的合作夥伴不再像過去一樣的困難,多數員工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不再是密不可分。

20180531-低薪(2)。(多維觀點提供)
解決低薪問題的關鍵還在產業轉型。(多維觀點提供)

產業轉型、個人自立自強才是關鍵

因此,由前述可知,地方政府鼓吹產業轉型、青年創業不是沒有道理的,唯有產業轉型,才能改變地方的產業結構,擺脫低薪代工的宿命,創造新的職業選擇和發展機會也才能吸引人口回流,不再以生產制式產品與東南亞、中國大陸的龐大生產線競爭。

對於在南部就業,並且爭議低薪問題的人,也實在很難怪罪公部門,因為我們早該知道目前的產業結構即是如此,第一,服務業第一線、生產線等等的工作固然辛苦,但是替代性高;產業別又不是如同科技與金融業般蒸蒸日上的當紅炸子雞,其中除了有專業職能的崗位之外,多數的人力對於企業來說不是可外包,就是如同免洗筷一般,用完就丟,再找就有,甚至我們這種免洗筷還比不上外籍勞工耐操好用。

事實就是時代趨勢淘汰了特定類別的工作者,過去能靠這些工作養家一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成功也不可再複製。最後,我們還是得體認產業轉型和創新創業是另一個大課題,也是目前改變非都會區低薪的主要解藥,但絕對不是僅靠公家機關推動就能成功,每當一群人在為這些政策努力時我們不該再否定,想想自己能貢獻什麼,又為這塊土地做了什麼,而不是始終期望哪位政治人物上台就能改變什麼吧。

*作者為創業青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