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2兆元,鐵路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兆元……中國新一輪刺激計劃是在「飲鴆止渴」嗎?

2019-03-16 16:00

? 人氣

大量的錢注入經濟,基建狂潮成為托底經濟的主力。2008年底開始,中國發改委突然放鬆審批條件,密集批複同意了28個城市的地鐵規劃,投資超過1兆元。事實上,「四萬億」中45%投向了公路、鐵路、機場和城鄉電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年初,李克強在兩會上宣佈,鐵路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兆元,這一規模幾乎與十年前相差無幾。瑞銀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2019年基建投資增速將反彈至10%以上。

對基建的大量投入,讓水泥行業突然紅火,部分地區現貨價格幾乎翻番。而不久前,水泥行業還因為「供給側改革」而關停並轉,困頓不堪。

中國紡織工人
Getty Images

吳敬璉:飲鴆止渴的辦法不但沒有降低槓桿,相反進一步槓桿化

對於十年前的那一輪刺激,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稱,「這是飲鴆止渴的辦法,它不但沒有降低槓桿,相反進一步槓桿化了」,而一旦有風吹草動,「局部的資金鏈斷裂傳導到金融市場的其他部分,引發系統性危機」。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也使用了相同的表述。他表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是市場飽和與產能過剩,「四萬億」投下去,又投到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增添了新的過剩產能,供需失衡進一步加劇,「這是十足的飲鴆止渴」。

因而,此後多年中國不得不承受「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帶來的痛感。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胡榮進一步分析,這一輪的投資和信貸大多給了國有企業,銀行也更傾向於借貸給國企,而非民營企業,後者只好用利率更高的影子銀行,這種「擠出效應」進一步加大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而經濟刺激的另一個後遺症是,地方政府短時間承擔債務過高,之後則要把更多的財政收入用於償還債務和利息,影響地方長遠發展,這就是危機之後的「宿醉效應」。

甚至溫家寶也委婉地承認刺激政策的負面效應,他在2009年底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如果我們信貸保持更平衡一些,結構更合理一些,規模不要過大,那就更好。」

中國建築工地
Getty Images

胡榮:時隔十年,至少兩點不同:房地產和減稅

貨幣、信貸和基建,中國政府扭開了一樣的水龍頭,似乎正在重蹈十年前的覆轍,因而也引發「飲鴆止渴」的擔憂。

但胡榮觀察,時隔十年的兩輪刺激,至少有兩點不同:房地產和減稅。

最明顯的不同是房地產。為了刺激房地產提振經濟,十年前(2008年10月),財政部宣佈個人首次購買住房的契稅稅率下調到1%,並對個人買賣商品房暫免印花稅和土地增值稅。央行宣佈,首次置業和普通改善型置業貸款利率下限為基凖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