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恆君觀點:「馬習二會」與中國民主之漸進轉型

2024-04-21 07:10

? 人氣

這也正如馬英九會談時刻意援用、曾於臺灣威權時代長期遭禁的作家魯迅所言:「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 兩岸共贏之前景

長久以來,特別是在視覺直觀的城市基建及地理物產方面,由於大陸社會的真實發展景象與一些綠媒的報導有所出入,每當臺灣青年由海島臺灣進入廣博的中國大陸,不由得常被高樓大廈、高科技產品等器物性文明所振奮折服。而這次「馬習二會」與參訪時間正值兩岸傳統清明期間,「慎終追遠」的節氣氛圍及行程的溫暖相待也自然勾起不少臺灣青年的家族記憶。有人甚至發自內心地感慨說:「我們這一代要把臺灣帶回家來。」

20240409-前總統馬英九赴北京大學座談。(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20240409-前總統馬英九赴北京大學座談。(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面對此種不乏書生意氣的話語,綠營陣營表現出較爲迷惘不解的態度,一些媒體感嘆「怎麼這些年輕人一到大陸就像變了個人」。而賴清德甚至也於近日提出「進行社會改造」、「洗滌每個人的人心」等主張。但這被痛批爲「綠色文革」的策略,不僅遭到藍營的質疑,對年輕一代而言似乎亦只徒勞牽強。畢竟,當年蔣經國正是爲了臺灣社會的民主改革及持續發展,而專門實施過著名的「催臺青」政策:即有意催生鼓勵臺灣本土青年積極關注參與社會生活。而當年這些青年菁英(包括李登輝等)在民進黨看來,恰恰成長爲民主建設的中堅力量。

事實上,當大陸一旦淡化「武統」色彩,「法理臺獨」也就隨之失去緊迫性或能動性,這也需要即將赴任的賴清德政府調整戰略方針。在大陸作爲臺灣威脅的傳統背景之中,民進黨似乎傾向於將「謀獨」及「去中國化」作爲保障民主自由的有力手段,而這無疑卻激化了與中華民族主義政黨國民黨之間的深度矛盾。在此次馬英九再度登陸期間,朱立倫就賴清德的組閣名單指責其「罔顧民意」與「不專業」,並促其三思「兩岸是要交惡還是交流」、「對抗還是對話」、「雙輸還是雙贏」 ,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強硬與底氣。

究其底氣來源,一方面固然是因意識到「法理臺獨」或在當前氛圍下日漸式微,另一方面亦如其所言,「反對臺獨、不支援臺獨是國際共識,更是世界美、日等主要國家的具體主張。」特別是對於目前深陷內外壓力的美國而言:其對內要面對國內通貨膨脹、兩黨競爭之激烈局面,對外則面臨巴以衝突、俄烏戰爭的深度牽制與歐洲盟友的日益不滿。因而,倘若臺海局面出現緩和趨勢,其實也爲其在東亞的傳統地位與持續影響爭取了緩衝時間。因此,針對「馬習二會」,美國國務院亦表態爲「鼓勵降低緊張局勢並改善海峽兩岸的步驟」,並重申「致力於長期的『一個中國』政策」。

事實上,倘若民進黨更進一步放大格局,願與國民黨一道基於共同經歷而促成對方的現代化發展與民主轉型--即在以「九二共識」保障臺灣實際主權與尊嚴的前提之下,將暫時無法解決的爭議問題往後推移,則能繼續在一個模糊空間之內,爲兩岸華人社會的民主與發展共同謀求更多時間,從而有望達成海峽兩岸的最終雙贏。這也正如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芩近日所指出:(中國)國民黨的身份與「不愛臺灣」的指控不應掉入某種「陷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