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恆君觀點:「馬習二會」與中國民主之漸進轉型

2024-04-21 07:10

? 人氣

2024年4月10日,我國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進行馬習二會。(AP)

2024年4月10日,我國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進行馬習二會。(AP)

從「馬習二會」舉行模式與現場氣氛來看,北京並未從政治意涵對臺灣進行刻意矮化,反而與民間論調一致,展示出較爲真誠的溫暖意境。

「雖千萬人,吾獨往矣」。繼1月臺灣大選之時就兩岸關係「必須相信習近平」的論斷,兩岸傳統清明節(亦是西方復活節)期間,臺灣前總統馬英九先生再度率領青年學子「登陸」,並於大陸本土促成距新加坡首會(2015)已近十年的「馬習二會」。

究其種種細節性訊息,或暗藏促成中國大陸未來逐步民主轉型之契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 「九二共識」與情感型的「暖心」格局

從「馬習二會」的舉行模式與現場氣氛來看,北京並未從政治意涵對臺灣進行刻意矮化,反而與民間論調一致,展示出較爲真誠的溫暖意境。

嚴格說來,無論是在中國大陸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之下,還是在臺灣目前仍然正式隸屬的中華民國體制之下,臺灣的正式定位仍爲一個省級區域。而在接待細節方面一向極其嚴苛、不允許出錯,並以此向社會傳遞「政治正確」的大陸官方,卻從人事到地點均極其所能地進行了盛情接待。這一反慣有的對臺整體的戒備打壓,氣氛也難得地擺脫了官僚僵化。

與新加坡舉行的「馬習首會」相比,馬英九雖已卸去所有職務,迴歸一介平民,但「馬習二會」卻在一向接待各國元首的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舉行。並且,除卻習近平本人之外,分管黨務與對臺事務的政治局常委蔡奇與王滬寧均亦在場。此種「核心圈」的見面方式,加以習馬二人久別重逢般的溫情寒暄與友好自然的肢體語言,真實地流露出習近平對馬英九以及臺灣事務基於「自家人」的真情實感。

而此種真情流露,通常僅見於習近平秉持其一向的「農民情節」,走訪農家田頭,或掀起其鍋蓋、或檢視其莊稼、或與底層農民親自交談之時。對於德國觀察者而言,一個極好的對比例子是:當德國總理蕭茲2022年底打破西方封鎖,頂著巨大輿論壓力獨自前往中國時,習近平亦僅以一句「來了?」淡然應對。

考察習近平講話,其並未刻意強調統一,而重點強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結合馬英九有意無意的「中華民國」之口誤(後亦改爲「中華民族」),可視爲雙方對「九二共識」的相向而行,以及彼此之間的尊重默契。雖然雙方頗多論及的「文化」、「族羣」等概念常與地理、血緣等本原性自然要素有關,但與冰冷的意識形態相比,並結合歷史上的對臺宣言,此次中共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溫情與人性化。

當習近平在棘手的領土爭議中罕見地流露出真情實感與耐心,這可視爲其擱置身後部分異議(中國民間贊成武統的論調一直存在)、傾向於人性化地解決兩岸紛爭的開端。正如馬英九先生在回到臺灣桃園機場的簡短講話中,亦呼籲兩岸人民超越意識形態及政治制度之羈絆。

2024年4月10日,我國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進行馬習二會。(AP)
2024年4月10日,我國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進行馬習二會。(AP)

此種普世性的態度,不僅是對中國大陸的回應、鼓勵與牽引,亦有利於臺灣本土減輕戰爭陰影並淡化黨爭。畢竟,對於普世民衆而言,避免及解脫人爲的政治漩渦,方能更好地迴歸生活本身。譬如,當臺灣當局今年1月開始實施義務兵役延長制(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隨即遭到年輕世代的不滿。其普遍不願將飛揚之青春託付枯燥的軍旅訓練,更不願以自身性命充當兩岸之間的「炮灰」。目前剛剛發生的臺南陸軍入伍新兵逃離事件(4月11日),疑是與此情勢有關。

2. 「走向共和」的再度契機

「馬習二會」結束之後,從中共官媒對其至今頗爲積極的事後評論來看,同樣亦可觀察到: 習近平似乎已傾向於拋棄武統政策,而更願集中精力於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及「民族復興中國夢」。其在講話中,不僅對「武統」閉口不談,甚至沒有提及「和平統一」的大致日程;而是反覆強調心靈契合及情感交流,甚至也「樂見」大陸民衆多去臺灣看一看。

衆所周知:一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歸根結底離不開憲政民主、文化傳統及公民意識的合力。而因文化政治傳統及公民意識等尚未充分準備,中國大陸在百年以來,已經陸續失去了三次重要的憲政建設機會:即民國初期宋教仁的被刺殺(1913)、南京國民政府抗戰後的行憲失敗(1945-1948),以及「六四運動」所要求的社會轉型(1989)等。而從長遠看來,這正是困擾中國產業升級、社會發展(特別是本國民衆自由及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融入國際主流社會的最主要根源。

與此相對,敗退海峽對岸的蔣經國總統卻在執政後期吸取經驗、審時度勢,並迫於內外壓力而使臺灣經由威權政府的決意改革,最終成爲一個民主憲政的華人社會。此項壯舉不僅於歷史角度成功破除了秦制二千年的思想羈絆,也在現實發展中以生機活力、多元創造性等令海內外各界人士刮目相看。倘若目前的臺灣能於整體上克服激進的「臺獨」分裂主義,其對大陸社會民主轉型的促進與幫助,將遠遠大於兵戎相見。

這是因爲:畢竟,中國大陸由於意識形態長期的保守封閉,再加以歷史上經濟建設的貧困落後,無論從官方到民間,均並未完全消化鴉片戰爭以來的恥辱情結;而其面對以西方爲首的普世民主規則的猶豫、疑懼,以及某種源於自卑性的傲慢,則首先最大限度地需要同文同種、分割歷史並不長久的海峽對岸,進行善意的鼓勵與牽引。

並且,即使目前共產黨有心進行自身內部的種種改造,亦面臨著重重難題:在唯上負責的實質性的一黨體制之內,無論全國人大、政協代表或公共媒體等,均難以形成有效的民主監督;而隨著「團派」的湮滅與「紅二代」勢力的削弱,黨內的流派制衡更是無從談起。相比之下,歷史上曾經兩次與共產黨在「國家貧弱」或「國難當頭」之際不計前嫌、進行合作的中國國民黨,似乎沒有直接的「顛覆政權」風險,並且亦是「民族振興」框架下經驗豐富、值得信任的「老大哥」。

這也正如馬英九會談時刻意援用、曾於臺灣威權時代長期遭禁的作家魯迅所言:「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3. 兩岸共贏之前景

長久以來,特別是在視覺直觀的城市基建及地理物產方面,由於大陸社會的真實發展景象與一些綠媒的報導有所出入,每當臺灣青年由海島臺灣進入廣博的中國大陸,不由得常被高樓大廈、高科技產品等器物性文明所振奮折服。而這次「馬習二會」與參訪時間正值兩岸傳統清明期間,「慎終追遠」的節氣氛圍及行程的溫暖相待也自然勾起不少臺灣青年的家族記憶。有人甚至發自內心地感慨說:「我們這一代要把臺灣帶回家來。」

20240409-前總統馬英九赴北京大學座談。(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20240409-前總統馬英九赴北京大學座談。(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面對此種不乏書生意氣的話語,綠營陣營表現出較爲迷惘不解的態度,一些媒體感嘆「怎麼這些年輕人一到大陸就像變了個人」。而賴清德甚至也於近日提出「進行社會改造」、「洗滌每個人的人心」等主張。但這被痛批爲「綠色文革」的策略,不僅遭到藍營的質疑,對年輕一代而言似乎亦只徒勞牽強。畢竟,當年蔣經國正是爲了臺灣社會的民主改革及持續發展,而專門實施過著名的「催臺青」政策:即有意催生鼓勵臺灣本土青年積極關注參與社會生活。而當年這些青年菁英(包括李登輝等)在民進黨看來,恰恰成長爲民主建設的中堅力量。

事實上,當大陸一旦淡化「武統」色彩,「法理臺獨」也就隨之失去緊迫性或能動性,這也需要即將赴任的賴清德政府調整戰略方針。在大陸作爲臺灣威脅的傳統背景之中,民進黨似乎傾向於將「謀獨」及「去中國化」作爲保障民主自由的有力手段,而這無疑卻激化了與中華民族主義政黨國民黨之間的深度矛盾。在此次馬英九再度登陸期間,朱立倫就賴清德的組閣名單指責其「罔顧民意」與「不專業」,並促其三思「兩岸是要交惡還是交流」、「對抗還是對話」、「雙輸還是雙贏」 ,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強硬與底氣。

究其底氣來源,一方面固然是因意識到「法理臺獨」或在當前氛圍下日漸式微,另一方面亦如其所言,「反對臺獨、不支援臺獨是國際共識,更是世界美、日等主要國家的具體主張。」特別是對於目前深陷內外壓力的美國而言:其對內要面對國內通貨膨脹、兩黨競爭之激烈局面,對外則面臨巴以衝突、俄烏戰爭的深度牽制與歐洲盟友的日益不滿。因而,倘若臺海局面出現緩和趨勢,其實也爲其在東亞的傳統地位與持續影響爭取了緩衝時間。因此,針對「馬習二會」,美國國務院亦表態爲「鼓勵降低緊張局勢並改善海峽兩岸的步驟」,並重申「致力於長期的『一個中國』政策」。

事實上,倘若民進黨更進一步放大格局,願與國民黨一道基於共同經歷而促成對方的現代化發展與民主轉型--即在以「九二共識」保障臺灣實際主權與尊嚴的前提之下,將暫時無法解決的爭議問題往後推移,則能繼續在一個模糊空間之內,爲兩岸華人社會的民主與發展共同謀求更多時間,從而有望達成海峽兩岸的最終雙贏。這也正如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芩近日所指出:(中國)國民黨的身份與「不愛臺灣」的指控不應掉入某種「陷阱」。

或許令民進黨想像不到的是:拋卻激進對抗的「臺獨」意識,一些民進黨本土議員兢兢業業、全力以赴的勤政態度亦獲得大陸民衆的好感:譬如,2016年曾就菜價飆漲等問題與南韓瑜激辯的王世堅議員因其坦率執著的個性而在大陸民衆中意外走紅,而一向態度強硬的臺灣駐德代表謝志偉(民進黨)也常因真實的人性流露以及對大陸異議人士的同情,亦享有尊敬與讚譽。

而據美國之聲時事報導:歷史文獻學者吳仁華近日於洛杉磯一場民主研討會指出:「中國目前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制度的問題。」其發言引起海外民運界不少共鳴,一些與會人士就民主的妥協精髓出發,擬對中國的民主轉型探尋新的思路,或進行更爲廣泛的再思考。

而綜上所述,這更需要人們以蔣經國總統「以專制結束專制」的改革歷程,以及臺灣的真實成功實例作爲參照。從此意義,來自民主政體卻又秉持中華意識的臺灣前總統馬英九先生,其深摯的人性包容、低調溫和而又具備遠見的品格,以及向尋求社會現代化建設的中國大陸伸出的友善之手,恰恰印證著其對民主的執著以及對社會使命的不棄。這亦恰如其所引用的魯迅《題三義塔》之句中的上句所述——「精禽夢覺仍銜石」。

*作者呂恆君(Dr. Hangkun Strian),德國華裔漢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及興趣領域爲文學史、電影、國際關係、基督宗教在地化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首刊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2024年4月19日),經作者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