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低能」這些詞彙,其實是日本人發明的?看完這個故事,才知道人類多邪惡…

2018-01-25 17:20

? 人氣

當教育改變,「白癡」與「低能」還會存在嗎?

透過「白癡」和「低能」的概念,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對於這兩個概念的認識,是隨著日本政治、社會、經濟所轉變而形成的,也就是在明治維新後所發現的一個新的族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新的政治體制,有相當多的下級武士和農民變成赤貧,無以為繼,到處流浪。明治政府所建立的教育體制也產生了相當多不適應的學童,這批無法進入新時代規範的族群,從瘋癲、智能障礙、窮人等,逐漸被劃為特殊的族群,日本政府就依據不同的狀況加以分類、收容、研究。

「白癡」和「低能」可以說是時代和社會變動下的產物,透過相關概念的形成,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現代文明對我們的影響,造成了什麼樣的差別待遇,甚至教育制度區別了那些人。在石井亮一之後,隨著「白痴」和「低能」的討論,相關的醫師和心理學家也進入這個領域,透過病理學的研究和訪談,後來也發展出測量心智障礙的量表。

當然,並不是否定以往也有智能較低的人,但在明治維新、實施新教育以前,他們可能只是生活在農村,負擔繇役(封建統治階級強制農民承擔的、一定數量的無償勞動),過著「正常」農民的生活,不會被劃分為「低能」或「白癡」,也不會因為學業表現不好就被歸類為「低能」,成為需要「矯正」的對象。

如果「白癡」和「低能」是因為教育體制所產生出來的,當教育的方式改變,是否這樣的族群就會消失呢?歷史很難處理假設的問題,但這或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點。

文/胡川安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原標題:「白癡」」「低能」等詞彙,如何誕生於近代亞洲社會?)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