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紅一堆國際巨星,坐擁豪宅與名車卻不幸福…他用這個決定,找回真正的快樂

2017-11-30 15:54

? 人氣

兩組相較之下,寫信給遠期自我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會參與這三種不道德行為的可能性,比寫信給近期自我的另外一組小多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乍看之下似乎難以理解,為何寫信給自己,竟會改變一個人對某種行為的態度。但寫信的人其實是在創造所謂的「自我延續性」(continuity of self)。他們和多年後的自我,以及自己的價值觀產生連結後,認為自己擁有穩定的核心信念和道德原則,即使生命中其他情況發生改變,都不會因此動搖。相反的,應研究人員要求、只看未來三個月的年輕人,會一直把遠期自我視為抽象的陌生人(研究顯示我們經常如此)。他們作出選擇時,彷彿在為別人作選擇。畢竟如果你認為二十年後的自己和現在的你不太相干,又何必在意自己究竟會不會買贓物、詐騙保險金,或舉個更實際而普遍的例子:會不會抽菸、花光退休金、或背負沉重卡債呢?

與未來的自我產生連結

開創自我延續性,有助於我們作出對的選擇。在另外一項實驗中,他們要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想像自己突然收到一千美元,然後必須把這筆錢分配到四個用途上:「用來買個不錯的禮物送給一個特別的人」、「拿來作退休基金」、「辦個奢華好玩的派對」、「把錢存起來」。但實驗對象還沒開始分配這筆想像中的意外之財,研究人員就讓他們置身於虛擬實境中。有一半的人看到的虛擬化身,會呈現出他們目前的自我;另一半人看到的數位化身,則呈現出他們七十歲時可能的模樣。結果不出所料,看到年老化身的那組人,會把兩倍以上的意外之財撥到想像中的退休基金帳戶中。換句話說,花時間看長遠的未來,會導致對長期有益的行動

肯尼是暢銷童書系列《葛瑞的冏日記》(Diary of a Wimpy Kid)的作者,《葛瑞的冏日記》在全球有四十五個不同語言的版本,總共賣出一億五千萬冊。儘管這部作品的成功讓他欣喜若狂,也打算繼續寫下去,但他也很清楚,不可能單靠一部創作一直走下去。他告訴《紐約時報》:「如果我一輩子都只有《葛瑞的冏日記》,我不會覺得滿足。我不想到下半輩子還在設計『遜咖葛瑞』的枕頭套。」

肯尼和未來的自我產生連結後,找到改變的動力,轉換到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跑道上。他在家鄉開了一家書店,偶爾開班授課教漫畫,週末或夜晚則在櫃檯收錢或在咖啡廳值班。他從這個世界得到太多,這是他回饋的方式,而且這回感覺對了。「只要有一個孩子的人生因為這家書店而改變,」他說,「這樣做就值得了。」

肯尼和薛狄艾克的故事也說明了更重要的事實:如果你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而且基本上奉行不悖,那麼你也比較可能坦然接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不需要和別人比來比去,因為根據你自己的定義,你已經非常成功了。薛狄艾克認為成功就是生活中充滿愛,有自己認同的社群;肯尼則認為能回饋社會,就是成功。依照他們的標準來看,兩人都非常成功。

作者介紹|蘇珊‧大衛Susan David, PhD
 
知名情緒與行為專家,在哈佛醫學院執教的心理學家。麥克李恩醫院(McLean Hospital)指導學院(Institute of Coaching)共同創辦人。證據基礎心理學公司(Evidence Based Psychology)執行長,客戶包括知名企業可口可樂、Google、BMW、輝瑞大藥廠、雀巢、拜耳、嬌生、松下電器、殼牌公司等。

她也是受歡迎的演講人和企業顧問,曾輔導過數以百計大型組織高階主管,包括聯合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世界經濟論壇等。文章常刊登於《哈佛商業評論》、《時代》、《高速企業》及《華爾街日報》。2017年獲Thinkers50選為「最可能塑造未來商業模式的思想家之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情緒靈敏力:哈佛心理學家教你4步驟與情緒脫鉤》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