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位專文:學位少有用,成功靠努力

2016-08-02 06:25

? 人氣

這就是為什麼小醫生有時候治大病,而經驗豐富的大醫生反而會把人治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位於成都的都江堰就是一個實例。這項水利工程為李冰父子建成於西元前二五六年,其理論依據非常堅實精確,兩千餘年來灌溉四川平原的千里沃野,至今澤被大眾。這項偉大工程成於古早年代,即使現代工程技術專家仍深為折服。李冰父子未曾修讀過近代物理學,但他們必有所精,經得起考驗。

李冰父子的功業,常人難以企及。然而平凡人做平凡事,即使再微小也同樣可以成為社會進步的助力,而非阻力;必須不忘學以致用的原則,秉此精神求學和做事。致用,也即力求實際效用,有助社會、民生,而致用所依的語言、媒介、學位等因素,倒是相對次要。

人生沒有理所當然

當人們沸沸揚揚討論諾貝爾獎的秋月天,可曾聽說過獲頒一九六四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拒絕領獎的故事?得知獲獎後,沙特表示作家在政治、社會和文學方面的地位,只有靠作品的語言,透過創作本身,得到最好的滿足,沒有任何獎賞可以取代。

拒絕接受諾貝爾同等級的大獎或微小等級獎勵的類似故事,我也目睹過好幾個。二○○六年,俄羅斯聖彼德堡的數學家佩雷爾曼(Grigori Perelman)因為破解了「龐加萊猜想」,而獲頒四年一次的費爾茲獎 (Fields Medal),獎金百萬美元。當年四十歲的他,拒絕了這項榮譽,寧願選擇與母親過著甘之如飴、不為人知的「隱居」生活。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傑克在愛荷華州大教書。有一次,院長評估他的表現,要求他端正對大學的態度。朋友不以為然,表示如果學術環境不合適,即使給他終身職(美國的 tenure),他未必願意接受。

十多年前,時任教西雅圖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Seattle)的伍教授,暑假講學香港某大學。三個月過去了,學校給他的薪資與補助金和當初的應允有些落差。與其爭論傷感情,伍教授毫不遲疑地將支票退回該大學:「就當作免費服務好了。」爽快!

這種崇高的態度與端正不阿的德行,是師法的楷模。

《時代》雜誌(TIME)介紹蘋果電腦總裁庫克(Tim Cook)的作息:「每天早上三點四十五分起身,花一個小時閱讀、回覆電郵,健身後去星巴克繼續閱讀,或寄送電郵,然後上班。」沒有意外,也無捷徑,成功人士視工作為摯愛,樂在其中,從不懈怠。以古人的話說:「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

蘋果執行長庫克。(美聯社)
蘋果執行長庫克每天早上花一個小時閱讀、回覆電郵。(美聯社)

凡有成就的人,無不長年辛勤努力。天才不努力,神童也會變成庸人。

王安石在〈傷仲永〉中描述神童方仲永。方家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五歲時,還不認識書寫工具,卻已能寫詩題字,請他作詩的人絡繹不絕。他父親以此圖利,不讓他繼續學習。成年後的方仲永,江郎才盡,變得和平常農夫一般。王安石為文悲嘆,如方仲永這般天資聰慧者,由於沒有受後天培養,尚且淪為普通人,本來就不聰明的凡人,若不接受磨練,設想結果會如何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