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自己一人,不知道還能活多久」獨居長輩年夜飯小願望:有人還關心我,不是這社會沒人想理我

2019-02-01 08:20

? 人氣

「知道有人在關心我,而不是這社會上沒人想理我」社工看見的是老人家年夜飯的小小願望,每一次接觸,都有機會讓老人家不孤單(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知道有人在關心我,而不是這社會上沒人想理我」社工看見的是老人家年夜飯的小小願望,每一次接觸,都有機會讓老人家不孤單(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自己一個人,用不到餐桌,把椅子放在桌上,這樣打掃也比較乾淨」、「以前要養很多人,現在只剩自己一人,不知道還能活多久……」年節家家戶戶團圓之時卻總是有人必須一個人吃年夜飯,例如82歲的簡阿嬤便是其中之一,她的生活不是種菜就是看電視,能說話的對象只有一隻鳥,年夜飯自然也是孤獨一人,而弘道老人基金會新北服務處主任陳奐宇說,目前獨居長輩服務便是希望讓老人家知道「有人在關心我,而不是這社會上沒人想理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95年成立的弘道基金會至今已走過24個年頭,不僅協助長照家庭申請一般戶費用也可達84%的相關補助、讓民眾得以請照服員到家裡幫忙重獲喘一口氣的空間,同時也向社會大眾募款服務獨居長輩。談起獨居長輩,陳奐宇說獨居未必等同弱勢,最大困境不一定是經濟,而是孤獨,而專員吳佳玲印象最深刻的,是社工到一名獨居榮民爺爺家拜年時,爺爺當場哭著說:「我已經好幾年過年前後沒有人到我家走動,謝謝你願意來!」

「當他的同輩都凋零了,對老人家講再活下去、再出門有什麼意義?打電話要打給誰?」吳佳玲感嘆。今日老人的生活就是我們老後的生活,而從弘道過去服務案例來看,如何讓長輩與社會連結、重新得到生活動力,正是台灣社會每個人都無可逃避的問題。

「現在只剩自己一人,不知道還能活多久」家人離世離開 老人家面對的共通困境是「孤獨」

年節前夕,新北家樂福出現一支特別的年貨採買大軍,數十名志工推著輪椅帶長輩一個個上手扶梯、電梯,雖然老人家們買的「年貨」看似稀鬆平常,有些要的是衛生紙、有的則是好幾大袋的尿布,但這趟採買已經滿足他們長久以來的心願──在此之前,有些老人家是不奢望能夠出門的。

例如接受長照服務的84歲的丁阿嬤。過去多年來獨力撫養3個孫子、撿資源回收維生,卻一夕之間中風倒下,老伴在3年後也過世了,她因此再也無法從床上爬起,過了足足7年躺在床上的日子,雖然還有家人但已失去生活目標,直到社工拜訪才開始鍛鍊自己在床緣撐起。

「我聽說妳有買新鞋子,紅色的!」大賣場裡社工前來跟阿嬤打招呼,阿嬤便立刻笑開來,社工說要拍一張,阿嬤便依序緩緩舉起左腳、右腳──7年前的阿嬤沒想過會有這天,她也曾經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只是老伴走後再無動力出門,也沒興趣復健了,直到在社工陪伴下找回過去興趣,喜歡到菜市場買菜煮好料的阿嬤才終於再度踏出家門。

阿嬤的笑臉在弘道新北服務處主任陳奐宇看來,也是一個極大改變。陳奐宇說,去年阿嬤還沒接受服務時其實沒什麼笑臉,完全是個自我放棄的人,而阿嬤的故事高齡化社會可說是「滿標準的」──兩個老的要扛起家中經濟、一旦倒下另一半以後又要顧經濟又要照顧他,之後連照顧的人都走了,還有什麼「變好」的動力?

而弘道提供之86歲獨居簡阿嬤的故事,雖不至於臥床,但因為沒有人陪吃飯,生活也是孤獨無比。因為一個人吃飯,她乾脆把所有椅子都收在餐桌上比較好打掃,窩在廚房角落煮好就吃,又因為身體一直變差、眼睛看不見走路也不方便,阿嬤因此越來越不想出門,甚至向社工說:「以前要養很多人,現在只剩自己一人,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社工訪視之重要性:知道有人在關心我,而不是這社會上沒人想理我

對於獨居長輩來說,最重要的或許就是感受到「還有人關心我」,還能跟這個社會互動,而不是絕望得只能躺在家裡。陳奐宇這樣指出獨居長者困境:「獨居未必等於弱勢,但那是心理上的匱乏,他的生活空間局限在自己家裡、子女不在身邊,發生什麼意外也不一定有人發現……」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獨居未必等於弱勢,但那是心理上的匱乏,他的生活空間局限在自己家裡、子女不在身邊,發生什麼意外也不一定有人發現……」(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若是碰上經濟弱勢的長輩,例如70歲照顧80歲、中風的照顧失智的、三餐又沒有著落,陳奐宇說弘道便或有社工定期訪視,並協助老人家接觸相關社會補助;至於不是經濟弱勢的,例如退休軍警或老師,需要的就是新的社會參與與刺激,例如讓高齡退休老師可以在社區當小朋友的課輔老師,或許也能服務到家裡無法付費上安親班的,對孩子跟長輩來說是雙贏。

「高齡者也是人,但有時候我們對高齡者有些刻板印象,覺得『老人就該待在家裡』──不管就老人還是現在年輕人都會有這樣的觀念,反而限制很多長輩參加社區參與的機會。」陳奐宇說:「很多長輩退化快,沒有出來活動了,沒有出來活動的話不管身體、生理功能、認知能力都會衰退得會比較快,我們的大腦是需要被刺激的……」

弘道服務的長輩之中,若是失能者,重要的是找到老人家想做的是什麼,例如前述丁阿嬤想做的是買菜,另一名阿公則是被社工發現有禱告習慣,才知阿公的心願是上教堂,知道這些以後就有機會讓長輩們重獲復健的動力,一步步練習走出家門或至少能坐著輪椅出家門;至於獨居長輩,陳奐宇說通常能獨居的話自理能力跟行動能力尚有一定水平,不太可能臥床還獨居、這樣會沒辦法生存下去,這時社工要做的就是想辦法把他們「拉出來」。

「志工的關懷是填補長輩在心理上的需求,志工去不會帶錢帶禮物,但有人到你家來探望你,就是你會知道有人在關心你,而不是這社會上沒人想理我。」陳奐宇說。

獨居未必是子女不孝:搬去電子鎖公寓第二天逃回老家 陌生環境如同「換一個地方坐牢」

陳奐宇也強調,有些長輩之所以獨居未必是子女不孝,而是不想離開自己的生活圈。專員吳佳玲分享,一位生活在平溪的阿嬤冰箱打開來是黑的、家裡滿是灰塵、因為喝山泉水所以水壺內膽也是黃黃的垢,但阿嬤喝了身體無礙,她習慣這樣的生活,附近還是有一些鄰居與熟識的朋友可以聊;問起子女有沒有要接她走,阿嬤是拒絕的:「我如果離開了,神主牌誰來拜?」

而陳奐宇提一個經典案例,是子女把長輩接去高級公寓,老人卻第二天就逃回家鄉──「那門是電子鎖,他說不會開,像坐牢,他可能寧願在一個沒有那麼富足的環境……家屬接去對長輩不一定好,環境陌生,買菜不知去哪、鄰居也不認識……」

「很多北部子女會覺得我想給他更好的空間、為何不上來有更好的生活、他一個人會讓人擔心,但子女可能都忽略了,他有他的生活、認識的人,不是接上來就24小時關起來。」吳佳玲說,而陳奐宇補充:「帶小孩不是給他吃飽穿暖有地方住就叫『帶小孩』,老人家也是,如果沒讓他有其他配套,帶他來有哪些社區活動可以參與、可以逛街買東西、可以到哪找到有相同嗜好的人閒話家常,就是換一個地方去坐牢……

長輩共通問題是孤獨:回家只剩自己一個人,不知再出門有何意義、打電話要打給誰…

然而,雖然長輩在老家會有自己的生活圈,可能還有認識的人活著,回到家終究要面臨孤獨。吳佳玲分享,碰過一個阿嬤子女跟另一半都先過世了,撿回收維生,雖然鄰里都對她滿照顧、也會幫忙留一些東西讓她去撿、每天白天去撿回收也都會互相打招呼,阿嬤回到家還是十分:「聽說飯廳非常乾淨,阿嬤堅持椅子要幾個人都要擺在那邊,把家打掃得很乾淨……她現在是獨居,飯廳是沒有人去吃飯的,但她這樣擺就好像家人還在……」

若是碰上同輩都已凋零的狀況,當然就更孤獨了,例如一名年紀大獨居的榮民爺爺,吳佳玲回憶某年去他家走春拜年,爺爺竟當場哭出來:「我已經好幾年,我的同袍親友都凋零,我已經好幾年過年前後沒有人到我家走動了,謝謝你願意來!」吳佳玲感嘆,當同輩都凋零,老人家不知再出門有何意義、打電話要打給誰,而社工的走訪,是讓老人家接觸社會的窗口之一。

吳佳玲表示,目前弘道對於一些弱勢獨居長者有年節關懷服務,家家戶戶都在過年時卻只能孤獨一人就像單身者的情人節,有些可能連吃年夜飯都有困難,這時社工就會協助辦圍爐餐或是居家大掃除;初一走春迎新自然也不會漏掉,有些行動困難的老人家對參拜這回事可能是想都不敢想,而平時協助的志工或照顧團隊若知道老人家有這樣的需求,就會協助安排。

定期訪視讓獨居長者知道還有人願意關心自己、也讓長輩找到出門的動力而不是待在家讓身體越來越差,這是弘道目前對獨居老人的服務方針。人並不是老了就一定要待在家裡,只是需要一些動力讓他們走出去,而寒冬送年夜飯的服務,或許不只是「做愛心」,而是讓老人家不再感到孤獨的一把助力──這一餐,也許就是讓老人家繼續開心走下去的動力。

目前弘道老人基金會正進行春節送暖募款,包括年節大掃除、年夜飯、走春等活動,詳情請參考網頁(連結)

本篇文章共 7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2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