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高雄子弟的北漂悲歌,誰能幫他們轉換曲調?

2018-11-08 05:40

? 人氣

供充足就業機會、首長維持地方經濟繁榮表現滿意度的問卷調查所組成,故此指標對各縣市經濟情況有一通盤描述,極具代表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了解這些情況後,我們不禁要問,好好一座美麗城市、看似基礎建設充足,為什麼青壯族群還是窮到發慌,漂向北方? 為何大家紛紛得出外「賺食」討生活? 

從經濟的層面來看,人口外遷的原因不外乎高房價、高失業、低薪資或治安差。但從統計資料會發現,高雄市的相關數據並不是六都中最差的縣市。 

高雄市近 7 年每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增加幅度為 125791 元,僅低於桃園市。而高雄市近 7 年的平均失業率比桃園市低,平均刑案犯罪率也低於台南市及台北市。而根據內政部的報告,高雄市住宅價格指數及其變動率也低於台中市。如果再加上近 20 年長期美化工程與建設,高雄沒理由又老又窮。 

下一任市長和市議會請回答:能讓高雄長期繁榮發展的新經濟產業在哪裡? 

讓高雄青壯族群「沒有未來」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答案不在漂亮的基礎建設,也不在無法創造就業機會的房價;而是在過去 20 多年執政者不斷迴避、無力處理的經濟產業問題。 

長期以來,高雄市就是金屬製造,石化及鋼鐵生產的重鎮,其生產總值對台灣的經濟貢獻相當重要,產業內的工作情況也相對穩定。但依據 105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統計資料顯示,這些產業 (基本金屬製造,化學原材料,石油製品) 的從業員工人數不到 5 萬人,僅占該縣市 5% 比例。若相較其它縣市生產總額前三大從業員工占該市比率會發現,高雄市的占比相當低 (台北及新北市約占 30%,桃園,台中及台南市約占 18%)。 

高雄市政府為因應今年空品不良好發季節的到來,9月起針對臨海及林園工業區內14家大型工廠進行跨局處聯合稽查。(圖/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作者強調,近 20 年來高雄並沒有培育出新的且重要的產業,讓產業規模經濟化,並產生群聚效應,吸引人才長住。(資料照,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高雄的主要經濟產業並沒有提供就業機會。換言之,近 20 年來高雄並沒有培育出新的且重要的產業,讓產業規模經濟化,並產生群聚效應,吸引人才長住。 

雖然高雄市也仿照其它縣市,成立科學工業園區,但依據 105 年普查統計資料,園區的從業員工人數不到 1 萬人,不成氣候。再加上環保意識抬頭,對污染工業的排斥,以及對技職教育的輕視,以及少子化的循環影響,整個城市似乎少了一股安定且吸引人才的力量,才讓青壯年擔心「工作沒有未來」,讓北漂問題愈顯嚴重。 

換言之,後續市政規畫者如果想解決青年外流情況,不應該再以舉辦活動,美化市容為主,而應找出高雄市的比較利益產業 (如老人醫療與照料,農業產銷等),長期規畫,再為高雄注入新血,留人留才。 

台灣諺語說的好:「種著歹田望後冬,娶(嫁)著歹某(尪)一世人」。二三十年長期經營下的高雄,經濟、民生、債務、人口老化的問題一一浮現。高雄人是否還懷抱希望,期待改變,盼望來年能有好收成? 還是只想怨嘆命運,守著家園,繼續再過另一個二三十年? 今年年底就會有答案。 

*作者為韓國瑜團隊政策組組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