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介民專文(下):中國如何操控台灣?

2018-10-11 07:00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中國政府打壓、操控台灣(中華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包括國際NGO),未曾停息。港澳主權轉移給中國的經驗充滿啟示。中方原先允諾的高度自治底下的「一國兩制」得不到保障,香港已經向「一國一制」過渡。西藏(圖博)經驗也值得借鏡。北京對西藏的控制,始自1951年解放軍擊敗藏軍後,中藏簽署了「十七條協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之後中國對西藏社會的改造與高壓統治,導致藏人多次大規模反抗,而中方則以武力鎮壓。由於中藏協議以「和平」為名,使得人們對「和平」這個詞彙產生警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和平」與「非和平」的定義權握在北京手裡,視需要而交叉靈活運用。北京最近幾年在對台主權論述上,有時也做微調,例如在某些時機,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改口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但是,措辭的變化,並沒有反映在其對外關係與內部立法上,例如,強硬而威脅動武的《反分裂國家法》仍然高懸於海峽上空:「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使命」為何如此緊要?傳統上的理解是:台灣是中國「固有的神聖領土」,與大陸有著「中華民族的血緣關係」。但是,本書從現實主義的角度,特別強調地緣安全因素:如果台灣落入了中國敵對國的控制,將構成對中國邊防安全極大的威脅。換言之,台灣是一個關鍵的戰略資產。本書對台灣在東亞區域中的地緣重要性,做了相當清晰的剖析。本書主張:即使未來幾代的中國領導人,在台灣問題上會少一些民族主義的激情,但是他們核心的關懷仍然沒有變動:防止他國利用台灣作為敵對行動的基地。

香港居民在街頭抗議中國政府的一黨專政。(美聯社)
為何中國如此堅持「一個中國」?圖為香港居民在街頭抗議中國政府的一黨專政。(資料照,美聯社)

以現有東亞地緣政治局勢與台灣民意,北京要「收復」台灣是困難的,它只能想辦法「絆住」台灣,誘使台灣接受「一個中國」的論述,在經濟上更加依賴大陸,並且在台灣的媒體與文化學術圈中創造一種「和談」氛圍。這些正是北京在執行的。總的來說,北京跨越了「主權」這道邊界,進入台灣直接經營其政商網絡與政治人脈樁腳,並進行干預。因此,除了許多被主流媒體報導的重大干預與威脅,中國影響力對台灣的滲透是日常在發生、具有隱蔽性和欺瞞性的操縱:

●國台辦副主任數年間走訪台灣三百四十多個鄉鎮市區,深入基層社會,誇稱「全省走透透」。(過去曾誇耀「全省走透透」的是宋楚瑜省長任內。)

●五個大財團曾以天價求購壹傳媒(比「公司市值」溢價七成約一百餘億台幣)。(天底下為何有人願意做這種賠本生意,除非另有重大利益做交換?)

●「台灣競爭力論壇」委託旺中集團旗下的「艾普羅民調公司」,以「融合式」民調方法,得到65% 可歸納為「連結中國人認同」的台灣認同的結論;並宣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多年來國族認同問卷的調查方法為「分裂式」的問法。(這種民調簡直就是散布「假新聞」,協助北京執行對台灣的銳實力操作。)

●國台辦局長打電話給台北律師公會理事長,要求取消「談中國強摘器官盜賣牟利問題」研討會,理由是被邀請者有法輪功成員,而法輪功是中國官方認定的「邪教」。(中國政府對台灣言論自由之干預,膽大妄為無以復加。)

我們可以發現,在北京對台施展的「總體戰略」中,「香港化」是一條重要線索。而中共過去統治新疆、西藏的「總結」經驗,也影響了它目前的對台政策。本書在討論新疆時提到:「為了鞏固控制,中國使用了其在周邊別處的同樣方法:移民、貿易、文化同化、行政管理一體化、國際孤立,必要時,還靠使用員警和軍隊來做後盾。」仔細檢視中國從對新疆、西藏、港澳、到對台策略,可以摸索出一條連續性的政策演化曲線。總而言之,北京對台的收買、收購策略,是以「跨海峽政商聯盟」的網絡關係在進行的。我們的社會在抵抗這種「全控式專制政治+權貴資本主義邏輯」的入侵,是缺乏經驗的。

中國崛起催生人類政治史上許多新經驗,數量驚人的「陸客團」就是一個「新發明」。2012年,中國抵港的遊客,高達三千萬。同年,有兩百餘萬陸客入境台灣,其中團進團出一百七十七萬人。以「拚觀光」名義,馬政府大開國門迎接陸客。陸客湧入香港帶來社會衝擊,曾引發「雙非孕婦」、搶購奶粉等爭搶資源的爭議,令許多香港人憤怒不平。蔡英文政府上任後,不接受「九二共識」,中國開始縮減陸客團施壓。過去在「熱比婭事件」中,中國曾經對高雄一度切斷陸客團施壓。2016年之後上演的是老戲碼,但加碼演出。2017年,韓國部署美國THAAD飛彈系統,引發北京抗議,以廣泛的「限韓令」施壓,其中包括關掉「陸客團」水龍頭等手法,但首爾挺過了北京施壓的危機。

回顧歷史,以1987年蔣經國允許老兵回大陸探親為起點,三十幾年來,兩岸經貿關係深化,台灣在經貿上高度依賴中國(一直到最近兩年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才緩和下來),但是兩個社會之間的關係卻仍然疏離,而台灣在政治上也仍戒心重重。台灣在經濟上越傾向中國,國族認同越向「台灣人」、「反統一」傾斜。這種情況在馬英九擔任總統與中國簽署ECFA等十八項協議之後持續升高。2014年,馬英九急於通過服貿協議,「半分鐘事件」激發了太陽花占領運動,讓台灣青年政治行動主義興起,催生第三勢力政黨。

蔣經國(圖/維基百科)
蔣經國(資料照,圖/維基百科)

這樣的民意,說白了,就是「不想和你成為一家人」。除了軍事威脅、國際打壓、經濟利誘,中國需要的是,在政治上說服台灣人,為何與大陸結合成一個國家是好的。這是一個政治正當性的問題。一個專制中國併吞民主開放的台灣,非但在政治道德上講不通,對於中國自身民主化的前景也將是一大挫敗。把台灣留在「境外」,讓境外力量與「境內」慢慢產生良性互動,是「拉住」台灣最有效的方法。台灣也可以作為中國走向民主世界的一個「中轉站」和「緩衝區」。

中國政府雖試圖對台灣選民下功夫,但「兩岸一家親」這句新口號,帶有古老封建色彩的血緣主義修辭,長期而言會產生反效果。反之,善待台灣,妥善處理與台灣的關係,是中國向其鄰居及世界宣示其「和平崛起」的機會,也是爭取發展時間、避免捲入戰爭的一條可行策略。但北京現在的策略完全是背道而馳。2017年逮捕台灣公民李明哲,控以「顛覆國家政權罪」,李明哲迄今仍身陷中國黑牢。持續的外交圍堵與國際壓力,也讓台灣人民更加反感。2018年則宣布將台灣列入申領「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範圍,表面上是「便利台胞」,實際上是監控台灣人資訊,並且執行對台主權侵蝕。

●美國圍堵中國的爭霸企圖

本書的結論章,嘗試回應一個全世界都高度關切的問題:中國崛起是否威脅了世界的和平發展?

本書論稱:中國的巨大存在與持續增長,尚未構成對西方國家的威脅;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仍是一個威權主義政權,對國內也採取壓制,「但它並未試圖去破壞世界別處的民主政治制度。」 按照中國的定義,台港不在這「世界別處」之列。而本書這個論點也讓人感覺,這是一種來自遙遠而安適的美國觀點。真實情況如何呢?在中國的周邊,北京不但試圖侵蝕台灣的民主,也在阻斷香港建立民主制度並破壞其自由法治;中國對外的銳實力行為,已經戳破了西方國家原先對中國採取「建設性接觸」帶來自由與民主的幻想。尤有甚者,近年中國在澳洲、紐西蘭等國的干涉內政行為引發全球關切;孔子學院早已在美國引發軒然大波;美國政府其實也長期警戒中國電信公司如華為產品的資安問題,而不讓華為攻占美國市場。而中國在東海、台海、與南海的大舉展示軍力的行為,不但讓周邊國家惶惶不安,也促使美國增派更多的軍力在這個區域與中國抗衡。

黎安友為本書所寫的中文版新版序言,回應了我在這裡提出的部分提問,也補強了一些原先的論點。他仍依循原本的論述,主張中國是因為「對防衛的執念,鞭策著它去追求全球性的影響力。」中國此種外交政策方向是「防衛性擴張」。中國的戰略目標並不是要把美國逐出亞洲,也不是建立「世界帝國」(至少目前還不是,國力也還不足),但是中國的龐大體量及其戰略位置,僅僅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安全,便讓它不得不陷入一個「擴張的姿態」。我認為這是一個深刻的觀察。但現在的問題是,因為中國對外行為的「姿態」,使得受其重大影響的國家「相信」,中國對外行為的擴張性具有高度危險。

因此,根據本書的論點,中國的威脅姿態,恰恰是中國自身缺乏安全感的反照。

2018年春天,美中開始進入「貿易戰」爭端。美國威脅對中國進口品課徵關稅,藉以迫使中國改善其不公平貿易與竊盜美國知識產權行為。2018年6月,美國政府公布對中國課徵關稅,範圍涵蓋貿易額高達數千億美元;中方宣稱將奉陪。7月,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第一波雙方公布的課稅清單與涵蓋貿易額影響範圍尚小,但到了9月美國已經加碼,中方隨之跟進。美國施壓中國政府改變經濟行為,是以貿易戰形式打科技戰與產權保衛戰。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警戒中國崛起是否將改變既有世界秩序、最終向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地位。因此,美國劍指「中國製造2025」,認定其偷竊技術,意在阻撓中國執行躍進式科技現代化戰略;但中國表明不可能在產業升級策略上讓步,習近平並重提毛時代「自力更生」的老調。除了美國,工業製造的領先大國德國,也開始對中國大肆獲取技術的行為高度警戒。

P2P連環爆..兇手竟是他?中美貿易戰下..強國經濟崩跌之謎
中美貿易戰。(圖/資料照)

美國對中國的戰略信任在歐巴馬總統(2009-2016年)後期已嚴重遞減。2017年底,美國總統川普發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書,表示「交往政策會讓美國對手變成良善與值得信任的夥伴」此一假設已證明是錯誤。回顧過去半世紀美國對中國交往政策的脈絡,與中國進行廣泛商業互動被美國決策者認為,可以使中國經濟漸進而穩定地走向自由化。這個信念促使美國在1990年代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支持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但現在,美國與西方國家發現,接觸政策徹底失算:中國藉由加入WTO更深入地參與全球經濟,獲取龐大外匯儲備,累積國家資本並取得西方技術。中國的國家機器掌握龐大的經濟資源,鞏固了一種新型態的黨國資本主義。中國利用了西方新自由主義制度論的遊戲規則,卻擺出一副不滿這套規則的姿態。中國民主化非但遙不可期,西方國家反倒要擔心中國對西方民主社會的分化與操控。於是,對中國展開圍堵與抵制,儼然成為美國政策的主流思維。

回顧習近平上台五年來的對外作為,中國對全球與東亞區域的威脅感的確在快速浮現,而中國領導菁英表現出來的態度,更讓西方國家相信中國有爭霸的雄心與準備。從這個後果來看,本書認為中國對西方國家與民主秩序不具威脅性的論斷是值得商榷的。但本書最大的貢獻是在論證中國之所以脆弱的結構因素與歷史心理因素,此論點仍值得深思。在世界歷史上,那些自覺「生存空間」受到列強壓抑的民族,最容易誘發對外侵略性的行為,例如納粹統治下的第三帝國。在川普主導下,美國這一波對中國的新圍堵政策,以及中國的反應,正好印證了本書的核心論證:中國仍然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強國。

長期以來,在「公報架構」底下,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核心承諾是「和平解決」。這個大戰略,一方面保障了台灣不被北京武力併吞,但在中國經濟崛起之後,也開了一個讓北京「以人民幣蠶食台灣」的方便之門,強大的中國軍力也讓中國兼併台灣的企圖更加露骨。目前,美國正在調整對中國政策,戰略上似乎傾向對台灣有利,但黎安友在新版序言中,也不忘提醒,川普反覆不定的決策風格,可能反而為台灣帶來負面的後果。一旦美國的亞洲政策發生重大失誤,將使台灣自身的保障安全更加嚴酷。這個觀點特別值得我們警惕。

閱讀這部文筆生動、架構清晰的專著,讓人產生知識愉悅之餘,同時也會讓台灣讀者感受劇烈的苦辣,因為台灣作為列強夾縫中的民主小國,它的命運,它可選擇的空間,在很大範圍內被列強競爭的格局限定了。閱讀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大國視野,讓我們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及其脆弱之處。但「我們」這樣被開膛剖腹分析,又是一個隨時可能被交易的籌碼。對冷酷的國際現實主義觀點的理解十分必要,卻又讓人心驚膽跳。

然而,大國觀點經常存在一個盲區:因為敘事主體是大國,對小國而言具有敏感性的議題的處理,有時便不免採取粗線條的描繪。本書對中國的處境採取深刻的同情理解,對台灣也是。儘管如此,身為台灣讀者,仍不免覺得一些重要議題受到輕忽,例如前面指出的中國因素對台灣民主的侵蝕性,以及為何台灣人的意識深層有著追求獨立自主的需求,為什麼列強目前對待台灣國際地位的方式是不正義的。因此,我們更須向世界發言,有系統地論述我們對中戰略的觀點,台灣在防衛中國影響力上面所做出的抵抗,以及台灣對世界和平與民主的可能貢獻。

黎安友與施道安合著的《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從鎖國、開放到崛起,中國對外關係70年》中文新版書封。(圖/秀威資訊)
黎安友與施道安合著的《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從鎖國、開放到崛起,中國對外關係70年》中文新版書封。(圖/左岸文化)

*作者為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即將出版《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臺大出版中心)。本文選自《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從鎖國、開放到崛起,中國對外關係70年》(黎安友,施道安著。左岸文化)新版導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