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憊的烏克蘭軍大失所望!」烏克蘭新《動員法》取消復員條款,半島電視台稱「打仗只能打到死」

2024-04-16 12:30

? 人氣

2024年4月11日,烏克蘭頓內次克的亞速旅士兵。(美聯社)

2024年4月11日,烏克蘭頓內次克的亞速旅士兵。(美聯社)

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瑟爾斯基14日表示,正在對線西夫雅爾發動猛攻的俄羅斯,準備在5月9日「勝利日」(Victory Day,俄羅斯紀念蘇聯在次二戰擊敗納粹德國的紀念日)之前佔領東部前線的制高點,繼續挺進克拉莫托斯克(Kramatorsk)。瑟爾斯基雖然宣稱烏軍正在頓內次克頂住俄軍攻勢,但半島電視台指出,烏克蘭國會最近通過的動員法取消了復原條款,讓原本期待服役36個月可以返家的烏克蘭軍人士氣低落,甚至「激怒疲憊的烏克蘭軍」。

瑟爾斯基(Oleksandr Syrskyi)警告東部情勢已經惡化,俄軍可能迅速奪下位於巴赫姆特(Bakhmut)西邊、戰前人口1萬2200人的西夫雅爾鎮(Chasiv Yar),這裡也是烏軍重要的鐵路與後勤據點。。烏克蘭陸軍總參謀長亞歷山大·謝爾斯基(Oleksandr Syrskyi)13日也曾警告,俄軍正在向西夫雅爾推進,烏軍在萊曼、巴赫穆特以及波克羅夫斯克的陣地也都遭到裝甲部隊攻擊,東部戰線的局勢在最近幾天顯著惡化。俄方趁機重申「在2022年伊斯坦堡會談的基礎上進行談判」的訴求,不過烏克蘭依舊拒絕相關要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路透》指出,2022年4月的伊斯坦堡會談要求烏克蘭政治中立、不加入北約、限制武裝部隊規模、給予烏克蘭東部特殊地位,但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明確反對這些內容,俄烏和談也無以為繼。俄羅斯總統普京上週再次重提「和平談判」,並稱他對相關談判抱持開放態度,但也要求各方考慮俄羅斯對烏克蘭領土併吞的新現實。哲連斯基則是再次排除將伊斯坦堡會談的成果當成談判基礎的可能性,並稱「當時的會議不是一場真正的會談」。

2024年4月,俄羅斯陸軍的Msta-S自走榴彈砲正在向烏克蘭陣地開火。(美聯社)
2024年4月,俄羅斯陸軍的Msta-S自走榴彈砲正在向烏克蘭陣地開火。(美聯社)

就在烏克蘭東部前線的防守壓力大增之際,烏克蘭國會上周四通過了《動員法》的修正。該法提高了在前線服役者的薪餉與死亡撫卹金,但復員條款的刪除「激怒疲憊的軍隊」。新法雖然經過數月的辯論與4千多次的修訂,但有烏克蘭軍人匿名對半島電視台表示,新法刪去復員條款讓許多軍人感到震驚。原本《動員法》草案規定烏克蘭士兵在服役36個月後可以復員返回原來生活,但新法刪除復員條款也意味著「在烏克蘭服役只能以殘疾或死亡收場」。

一位跟兩個孩子住在基輔的軍眷阿麗娜對半島電視台說,「政府羞辱並且冒犯了我們,因為服役不該是永遠的,軍人也希望能夠待在家裡,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半島電視台指出,刪除復員規定是「烏克蘭高層的要求」,因為前線軍人嚴重短缺,聯合部隊指揮官尤里·索多就要求國會配合通過現在的版本,因為「敵人的數量是我們的七到十倍」。最後新版《動員法》在450席的國會中獲得283票贊成,因為哲連斯基所屬的「人民公僕」黨支持該法案。半島電視台稱,由於擔心遭到強烈反對,哲連斯基並未宣布正式動員,而是以立法的方式來解決戰力短缺的問題。

2024年4月9日,烏克蘭軍第三突擊旅的新兵正在基輔接受訓練。(美聯社)
2024年4月9日,烏克蘭軍第三突擊旅的新兵正在基輔接受訓練。(美聯社)

 

新版《動員法》除了讓期待回家的前線士兵大失所望,也引來在野政黨的批評。歐洲團結黨議員弗拉基米爾·阿里耶夫就表示,政府通過《動員法》說明他們把士兵看成是一種資源、而非英雄。在新法通過幾小時後,議會也敦促政府制定一項關於前線軍人復員和輪調的附加法案。不過許多烏克蘭士兵都在社群媒體表達自己的失望與憤怒,阿爾喬姆·奧西皮揚在臉書寫道:「我將成為我們國家最底層的公民,我必須始終保持軍人身份嗎? 我的人生就這麼微不足道嗎? 是什麼讓其他人的生命比我的更有意義、更不值得犧牲?」

從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就投身軍旅的一名23歲士兵,笑著對半島電視台說:「看來我要一直服役直到戰勝俄羅斯」;另一位軍眷則表示:「你不該一直處於戰爭狀態、直到死去,你需要知道服役何時結束。」服役時間的不確定性,也讓潛在的戰力望而卻步。半島電視台指出,2022年2月俄軍全面入侵後,想要報效國家的烏克蘭人擠滿了徵兵辦公室。但兩年過去,大多數達到戰鬥年齡的男子都已應徵入伍,徵兵官員貪污腐敗的消息則時有所聞。甚至有敗德官員的受賄數字高達數百萬美金,使其能在烏克蘭和歐洲購置昂貴的房地產。《動員法》是否真的能夠解決烏克蘭的兵源短缺?半島電視台指出,強迫徵兵已成為烏克蘭的禍害,無期限的新動員法也讓烏克蘭的居民更為擔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