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科學家好「奇」?他們好「理」!

2024-02-26 05:50

? 人氣

孩童們好新奇是本能,一般人好新奇也是常情。多接觸新奇,當有助於引發興趣,引起求知的動機。教育家、著名作家與編輯家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告訴我們:「教育的主旨一向公認是經由道問學而開明心靈。」[2]孔子就是個好問的人;他「入太廟,每事問。」他嘗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不僅要鼓勵學子好問,還應該教他「善問」。我們看《禮記‧學記》篇在說「善學者」、「不善學者」如何之後,緊接著就說「善問者」、「不善問者」如何。愛因斯坦還有幾句相關的名言:「問題若清楚,就解決了一半。」「若給我二十天解問題,我會花十九天先釐清問題。」這是說,要會「問對」問題。

但問過之後整理成有系統的知識,才是學問的真諦。孔子就是個好整理的人;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於是「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刪詩,述書,定禮,理樂,製作春秋,贊明易道,……。」愛因斯坦說:「物理學是在締造一合乎理則的思惟體系,……這一體系的正當性來自:基於感官的經驗證明其推論為有用。」前文所述的「納奇致正」,就是整理之一端。

認識及此,則科學教育的要旨應是鼓勵學子好問又好「理」,而非「好奇」;不能搞錯大方向。目前臺灣的教育:學科與材料愈趨於零碎,缺乏講理方法的訓練;但提倡「好奇」,卻不重視系統整理;各種評量但側重選擇題,少有定義題與問答題。於是教出來的學生多或好「奇」而不問,或只問「標準答案」。如此,真難以培養出優秀的學者!

我們的科學教育是應該從根本檢討!

註:

[1] 須考慮地球運動的歲差及其他各行星的攝動,要經相當複雜的運算。

[2] 這句精闢的話寫在他的名著《如何讀書》(How to Read a Book: The Classical Guide to Intelligent Reading)的第17章「如何讀科學與算學」的「認識科學事業」這一節的結尾。原文是:“……education, the central aim of which has always been recognized, ……, as the freeing of the mind through the discipline of wonder.”其中“the discipline of wonder”一語在網上有文章專門闡述,其直白的翻譯是「求知之道」;此處特引《中庸》裡「道問學」一語相譯,當屬恰當。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本文為「你或有不知」系列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