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看看「抗戰軸線翻轉」說法的幾個側面

2023-12-17 07:10

? 人氣

六,「巴巴羅薩作戰行動」~驗證了蔣百里將軍的《機動兵團之組織》理論

蔣百里將軍在他所寫的《機動兵團之組織》一文中指出:現代大機動性部隊須具備極大之火力,運動力,及衝力,已非單純之乘馬兵所能勝任,故多由乘馬兵及機械化部隊(更分之為摩托化及裝甲化部隊),混合編組而成。視地形道路網國家工業力之大小,其機械化程度各國不同,德法二國已將一部份騎兵完全機械化曰裝甲師,我國汽車工業尚未發達,財才兩缺,宜以乘馬兵力為基幹,附以相當之機械化部隊,以增加其運動力,火力,及衝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百里將軍的理論實踐可以在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作戰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中看到,當時德軍(德意志國防軍)(未計海空軍):一共投入了166~181個師(含步兵師、摩托化步兵師、裝甲師)。這些部隊依進攻路線區分為三個集團軍──北方集團軍、中央集團軍、南方集團軍。共有4,100~4,300輛各式戰車(包括突擊砲)、42,000~47,000門各式火砲。另外還包括──60萬輛摩托化的車輛與超過60萬匹馬,這些馬匹主要工作是──提供補給和運送火砲。統計顯示,在東線,德軍只有40%~60%的軍隊是機械化。同一時期的美英同盟國軍隊,則早已全部實現了全機械(摩托)化作戰,步兵開赴前線都是乘坐裝甲輸送車和軍用卡車,重型榴彈砲等也早改用卡車來牽引,或採用可以自行移動的自走火砲。會這樣最直接的原因除了是工業生產能力不足(因為大量役男入伍的關係,造成工業生產人力嚴重短缺)導致汽車生產量不足、海空軍瓜分資源等問題外,還包含油料供應不足,另外蘇聯糟糕的天氣與避免過度依賴蘇聯的鐵路系統(德軍的參謀研究指出,進軍一但超過500km,就只能仰賴鐵路+公路的運補方式),也導致輜重列車須經常依賴馬拉拖車,但以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德軍已經稱得上是機械化部隊。(註十九)

七,「一號作戰(豫湘桂會戰)」中~有關日軍由北向南貫穿作戰戰術實踐

日軍在1944年4月17日發動了「一號作戰(豫湘桂會戰)」,戰線長達1,400多公里,為時9個月,是八年抗戰中規模最大,為時最久第一次戰役。國軍戰史中以時間先後為序,由北到南,將此戰役分別成為──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作戰與湘粵邊區作戰四個部分。(註二十)

為了本次攻勢,日軍總共投入──410,000名的步兵、加上800輛戰車和將近70,000匹馬,這也是自日本工業化後,日軍首次進行這種規模複雜度的大型動員。(註二十一)「一號作戰」的作戰計畫是──希望能一舉打通湘桂及粵漢鐵路兩線,破壞中國華南地區所有可供美軍B-29轟炸機起降的機場──確保日軍從漢口到越南的鐵路的運輸安全。二是拿下廣西與貴州,將重慶團團包圍,若計劃執行順利的話,日本打敗中國幾乎只剩下最後一擊而已,日軍因此稱這次作戰「確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規模最大的一次一連串的大軍作戰。」。(註二十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